崔登利
摘 要:合作教學,顧名思義,即是根據心理學的“小團體理論”,認為小團體的成員會相互依賴并產生榮譽感、歸屬感。根據此理論,可在教學中,將大班分成小組,讓學生之間可以有互相幫助學習的機會,成績好的學生可幫助成績差的學生。此種教學方法若應用于初中生物教學實踐中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生物知識的氛圍,且在生物實驗課中,小組可以依靠長期以來的默契更好地合作完成實驗,達到學習目標,還有利于同學間形成相互幫助學習、共同進步的良好學習習慣,真正發(fā)揮了合作教學方式的價值,顯著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成效。
關鍵詞:合作教學;初中生物;模式;教學實踐;應用
我國古代很多教育著作中已有對合作方式的記載,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就很關注且注重合作的意義及其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合作教學法改變了多年來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傳統(tǒng)方法,為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授課方式,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更有干勁;同時,合作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關注點和方向不同,這種方式更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發(fā)展,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熱愛生物學習,感覺到學習生物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這也是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一大創(chuàng)新。而合作教學法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準備階段:根據學習能力,科學劃分成員
由于初中學生對生物知識的了解接觸量不同,不同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不同,每個人對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點理解程度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也不同,教師在生物教學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而應該因材施教,更關注他們的自身特點和主觀能動性。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應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獨特的需求和發(fā)展,結合他們的實際學習能力,科學劃分合作成員,以便更好地實現合作教學法在初中生物實踐教學中的價值。例如,教師可在分組前對班內學生進行一項針對課堂表現和學習能力的測試,然后根據測試的結果,將班內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三個字母分別表示優(yōu)秀、中等、較差。A層次中的學生,課堂表現比較好,積極活躍,善于提問和回答老師的問題,學習能力較強;B層次中的學生,課堂表現一般,學習能力也一般;C層次中的學生,課堂表現相對較差,對生物知識的接觸和掌握都較少,學習能力較差。然后將三個層次的學生按照1∶2∶1的比例劃分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生都可以循序漸進地學習生物知識,也有利于小組間的平衡發(fā)展,避免出現有的小組突飛猛進,而有的小組停滯不前的情況,不僅調動了每個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也為生物知識的深入學習和合作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
二、實施階段:根據學生特點,豐富教學內容
在完成準備階段后,學生已經被科學劃分為各個小組,教師在準備教學內容時,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設置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以便學生更好地接受生物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初中生物課本中“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一章的內容時,可以先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一些生態(tài)系統(tǒng)環(huán)境的相關圖片,讓學生對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初步認識和大概印象;然后向學生提出“植物、動物、細菌等都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充當什么角色呢”這樣的類似問題,引入本章的學習;最后,以“下面老師將和大家一起走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去,探索學習這其中的奧秘”為開場開始講授本章內容。同時,教師在生物授課過程中,還可以設置科學有趣的生物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親身體驗,投入到生物學習中去。例如,在講解“植物萌芽需要的外界條件”時,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假設并設計實驗。
三、總結階段:注重教學評價,培養(yǎng)合作意識
在小組合作學習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適當地總結一下學生的學習成果,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表揚或獎勵,對較差層次的學生多加關注,給予他們鼓勵和信心,可以用“這節(jié)課表現很不錯,進步很大,老師期待你下節(jié)課的精彩表現哦”的話語贊揚他們,同時教師也應關注學生的組內合作情況,著重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能力。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再次梳理一下他們的實踐活動內容和表現,或者請每個小組派出一位學生代表來總結一下組內情況。合作教學法使得學生的學習步調保持基本一致,較差的學生在較好的學生的幫助下也會取得較大的進步,同學們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生物教學質量也會取得顯著提高。
生物是一門內涵豐富的學科,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運用合作教學法等先進有效的生物課堂教學方法,帶領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生物知識,在生物的世界里徜徉。合作教學法能顯著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發(fā)展的平臺。
參考文獻:
[1]王坦,高燕.合作教學理念的科學創(chuàng)意初探[J].教育探索,2013(2).
[2]王連民.互動教學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的實施[J].試題與研究,2013(27).
[3]劉三貴.淺談初中生物互動教學[J].新課程學習,2014(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