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福
摘 要:語文教學的育人特質注定了其在教育教學中的獨特地位,利用文學閱讀將人文精神貫穿其中,引領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以作品中傳遞出的人性道德去影響閱讀者的心智,從而促進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的形成。讓每個中職生的個體生命在文學構建的和諧環(huán)境里得到更加健康地發(fā)展,使人文精神得到傳承和升華。
關鍵詞:語文教學;中職學生;人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8-00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8.020
人文素養(yǎng),是指一個人的生活常識、文學才干、理論觀念、思想情感、意志氣質等諸多因素綜合而成的內在品德素養(yǎng),具體表現(xiàn)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yǎng)等。這是一個循序提高、不斷漸進的過程,涉及面廣點多,包含人文才學、藝術素養(yǎng)、社會以及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等,內容五花八門,既有民族精神之博大、傳統(tǒng)美德之崇高,又有民族情感之深沉和個人心理素養(yǎng)之美好,因此,學習文學作品的過程是一個接受人文知識的進程,也是弘揚民族精神、宣傳民族道德、凈化個人靈魂、普及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梢哉f,語文課程就是對中職學生全方位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點課程之一。
一、利用古代文學作品,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情感教育,提高道德素質
能夠流傳于世供人學習的古代文學作品,歷來全部是作家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髓。從那些往哲先賢以及仁人志士的著作中學得他們的人格?!斑_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者,“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賢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尋者,“舍生取義”的斗士,無不是后人們學習和歌頌的對象。文人們的愛國精神以及他們的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唱響了中華民族文化中捍衛(wèi)國家尊嚴,堅持民族氣節(jié)的文學主旋律,弘揚了新時代的正能量。學生從《史記》中學得嚴肅的歷史精神,從《論語》中學的智慧的思考;《牡丹亭》中“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良好愛情觀,《正義歌》中文天祥的人格的剛烈;陶淵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親”的骨肉親情,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朋友深情,都是陶冶學生情感,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的精神食糧。因此,在講解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對文學作品中的愛國思想、民族精神進行深入的講解,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思想和報國精神。
二、利用文學作品,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借助詞語的特性,增強學生的形象感知能力
詩文是有靈氣,有境界的。中職學校語文老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訓練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讓學生學會透過文字所展示的色彩、形象、結構等形式因素,培養(yǎng)其敏銳的審美感知力,從而獲得形象感受。高明的作家在描寫事物時,總是會利用顏色、線條等色彩鮮艷的視覺對象來折射內心的感受。作品中的任何一點暖色,都會被作者巧妙的淹沒在冷色之中。小說《藥》結尾的那段景物描寫,是用了大量的灰暗冷艷的的詞語來描寫的:兩頂“花白的頭發(fā)”“青白的小花”“直立的枯草”“鐵鑄一般的烏鴉”等。作者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表現(xiàn)出凄清、悲涼氣氛,飽含著悲劇氛圍。因此,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抓住表示色彩的詞語,在對比中感受色彩的審美意味,從而感悟出“畫面”的意蘊。
(二)注重文章節(jié)奏,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文學的音樂性,表現(xiàn)在語言節(jié)奏的和諧與變化的統(tǒng)一中。人對音樂的感覺就是通過聽覺通道,對這些音樂的基本要素產生感覺。通過欣賞文學作品來豐富學生的表象,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使其進入到一種音樂與想象情景相互交融的意境之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思維,提高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感知能力。在閱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感受到悠揚輕松的節(jié)奏旋律,如同一支小提琴裊裊的小調,品味那“哀愁”與“喜悅”撞擊的情韻,感悟出風月淡雅的幽思?!毒G》像一支艷麗明快的小曲,散發(fā)著春意濃烈的氤氳。在閱讀教學中,要敏銳的品味到簡潔明快的節(jié)奏旋律,讓學生產生“詫異”的情懷。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感知文學作品中的音樂美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得到陶冶,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強調閱讀的音韻感,在朗讀中感受作品語言的圖畫美
在我國,自古以來書畫是一家。畫家即詩人,詩人亦畫家?!霸娭杏挟嫞嬛杏性姟?,二者渾然一體,缺一不可。唐代詩人王維開創(chuàng)的潑墨山水畫,開辟了我國詩畫一體的先河;鄭板橋的詩畫特色更是超凡脫俗,傲骨錚錚。陶潛的詩,讓我們在閱讀時“胸中有丘壑”遠山,小河,菜畦,霧靄,幽菊,雞鳴狗吠,一起涌上心頭。文學和藝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緣于作家和畫家對生命和自然的感悟,以及人文情懷的關照挖掘。讀詩時想起了畫圖的美感,看畫時出現(xiàn)了詩詞的靈感。這是一種妙不可言的享受,若沒有對文學和藝術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是無法體會到其中奧妙的。
廣博地閱讀文學作品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敏感豐富又深刻。而誦讀則能把冰冷呆板的鉛字變成冷暖不一的情感語言,入眼出口、聞耳記心,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受。因此要領悟文學作品的語言美,就應從誦讀開始,因為誦讀是感悟領略語言魅力的重要方法,也是獲取文章形象美感的途徑之一。朱自清先生的《春》刻畫了一幅幅春意盎然、活力無限的萬物萌動圖。誦讀時,引導學生注重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加強停頓、重音、節(jié)奏、語速、語調方面的訓練,就會讓學生感到耳畔猶如響起一支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春天交響曲,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幅精致美妙的圖畫。
閱讀文學作品不僅可以豐富學生文學知識、提升文學鑒賞力,而且學生的形象思維會被最大限度的激活,聯(lián)想的靈感隨時涌現(xiàn),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隨之增強。因此,中職學校應把文學的教育擺在育人的重要地位,不僅要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而且要利用文學閱讀將人文精神貫穿其中,引領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更要讓學生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將文學藝術的教化因素滲透到他們的精神世界,讓每個中職生的個體生命在文學構建的和諧環(huán)境里得到更加健康地發(fā)展,讓人文精神得到傳承和升華。
參考文獻:
[1] 寒哲,趙世民,高潤喜.藝術人文七小時[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
[2] 呂景云,朱豐順.藝術心理學新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