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摘 要:語文是人類交流思想的工具,閱讀與寫作是學好語文的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只讀不寫的結果是眼高手低。只懂得寫作理論還是寫不出好文章來,只寫不讀就沒有足夠的基礎知識,不懂得寫作技巧,想寫出好文章來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多讀多寫,并把讀寫密切結合起來,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才會逐步得到提高。
關鍵詞:讀寫關系 閱讀 寫作
閱讀是吸收,是學習,是知識的儲備過程。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下筆為文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把所悟所思、所感、寫出來就是文章。寫作是知識的傾吐,是知識的表達,是對閱讀材料的再創(chuàng)造。讀與寫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學生通過大量閱讀能獲取豐富的寫作材料、技法、技巧來提高寫作能力,反過來,寫作能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吸收,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閱讀教學要把讀與寫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把讀與寫有機的結合起來,是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效途徑。
一、讀寫關系
閱讀教學具有指導學生吸收知識的作用,語文教材涉及的知識面很廣,既有社會科學知識,也有自然科學知識,可謂包羅萬象。能夠在不斷的閱讀中陶冶情操,開闊視野,拓展智慧,增強語言、思維和寫作的能力,這些不僅是提高寫作能力所必需的,而且是從事任何工作所不可缺少的素質。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本褪钦f,在閱讀中,逐漸熟悉了其文體特點,一旦寫起來,即使寫不出新意,但在文體格式上也能做到不走樣。優(yōu)秀的作品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從小就注意培養(yǎng)學生學生的閱讀能力,就不會無話可說、無話可寫,面對作文一籌莫展。一個閱讀廣泛、閱讀能力強的學生,作文才會得心應手。古人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道出了閱讀對寫作的積極意義。文學家魯迅先生曾經(jīng)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讀書。
古今中外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無不博覽群書,博古通今,大量吸收了前人的精神財富,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采風格和藝術特色。如我國漢代偉大的歷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少年時以父親的關系得以博覽群書,大量閱讀古籍,搜集史料,為他后來完成體大精深、前無古人的歷史巨著《史記》,奠定了豐厚的堅實的基礎。教師要幫助學生有選擇的閱讀,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思想性強、藝術性高的作品是必讀之物。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適當安排,先選擇容易接受的作品,逐漸提高,進行汲取或消化,把死的文字變成活的血肉。讓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甚至欣賞能力。
二、學生閱讀
學生閱讀時,教師對作品要害之處要給與學生適當點撥,不要細講,點到為止,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現(xiàn)以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說》為例,可作如下設問點撥:蔣氏寧愿冒死以捕蛇為業(yè),也不愿承受沉重的苛捐雜稅,文章這樣敘述為了說明什么道理呢?教師啟發(fā)學生苛政猛于虎,毒于蛇。再問:作者用什么方法說明這個道理的呢?在點撥學生教師要恰到好處的點撥,對于學生全面準確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閱讀時,教師要設法想法地把作品的思想性與學生的思想、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作品與學生之間架構橋梁,使作品的一景一物都能牽動著學生的心,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啟迪,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悟性。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情感,豐富人生體驗,是閱讀和寫作的途徑,也是閱讀和寫作所需要的。
閱讀時教師要善于捕捉寫作契機,把閱讀和寫作有機的結合起來。閱讀一定要動筆,好腦子不如爛筆頭。只讀不寫無異于紙上談兵,往往寫前浮想聯(lián)翩,寫時拙筆難書,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很好的表達出來,眼高手低,處于“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困境。閱讀中往往與書中人物同喜、同樂,產(chǎn)生似曾相識之感,與生活中的記憶一起涌來,產(chǎn)生共鳴。這時學作的靈感就像飛濺的火花一樣在腦中顯現(xiàn),會產(chǎn)生一吐為快的念頭和沖動。如果抓住這個難得的契機迅速下筆,往往能一氣呵成,言之有物。這樣的感悟至深的片段,也許會成為作品中的精彩片段。
三、寫作能力
讀書筆記是一種很重要的寫作形式。讀了某種作品,在頭腦中會有很多感想,即使以成為較成熟的內容也難免有遺忘之時,及時用簡練的、概括性的文字寫出來。要把作品中優(yōu)美的詞句、精彩的片段摘抄下來,經(jīng)常誦讀,時時品味,既豐富了詞匯,又開闊了寫作思路。這樣有利于以后寫作的運思和表述,培養(yǎng)學生靈敏的寫作能力。
有意識地把課文作為范文,進行仿寫。學習、模仿范文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句式表達,思路安排及文章結構等等。并引導學生由機械仿寫逐步達到靈活仿寫,最后達到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仿寫可以使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閱讀教學對作文教學的指導作用;反過來,通過作文又可以促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消化。在閱讀中,要把從他人那里汲取的精神財富進行重新組合篩選,進行思維的再創(chuàng)造。歷史上借鑒他人作品的例子就有很多。如北宋著名散文家、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的“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把酒問月》詩中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夕是何年”引唐傳奇《周秦行紀》詩中的“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毕襁@樣的創(chuàng)造性的模仿和借鑒,古今中外不乏這樣的例子,從模仿到獨創(chuàng),也是攀登寫作之峰。這也是提高自己寫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結語
總之,閱讀和寫作是相互促進的,讀書越多越細,筆下就越充實;寫得越勤,越想多讀書。在讀中寫,在寫中讀,做到讀寫并舉,使學生全面受益,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促使學生的讀寫能力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