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娟
摘 要:閱讀是獲取信息,拓展視野,擴大知識面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初步形成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是小學英語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構建恰當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可以說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英語閱讀教學方法單一,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喪失了對閱讀的興趣。本文分析了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現狀,以及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的策略,旨在幫助小學英語教師提高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英語 閱讀 教學模式 研究
小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發(fā)展需求,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態(tài)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yǎng)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使他們形成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構建恰當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不但能夠提高學生閱讀的效果,更能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1]
一、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特點
1.從認讀到閱讀。小學閱讀與初高中不同,認讀、朗讀是小學階段閱讀的表現形式之一。在小學一年級,兒童可能看到的是一個單詞、一個短語、一句簡單的問候、一個簡單的請求和感激之情,學生看到單詞能知道意思,這就是閱讀的開始,也是認讀的表現形式。(2)生活化閱讀。小學英語閱讀比初中以上的英語閱讀生活化的成分要多。所謂生活化的閱讀,一是閱讀的內容貼近生活,二是閱讀的目的與生活中的閱讀接近。閱讀就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娛樂性和知識性應該是主要目標。(3)配圖閱讀。鑒于兒童的認知特點,小學階段的英語閱讀常常都是配圖閱讀。首先,圖片能夠激活學生的背景圖式;其次,圖片可以呈現閱讀中的情境、情節(jié)、人物等;再次,圖片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4)非語言輸出。小學階段閱讀的認知要求相對較低,沒有推理推論的要求,一般情況下也沒有邏輯分析的要求。與初中以上的閱讀不同,小學階段的閱讀有時也要求非語言輸出。非語言輸出,指的是小學生在練習閱讀的過程中,不完全需要通過自身語言表達,也可以通過插圖、藝術加工等多種形式展現出來,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這是小學階段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特點之一。[2]
二、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在理論上需要有效的教學理論作支撐,在方法上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實踐。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以教學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從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教學效率。目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重視詞句操練,輕視語篇理解;第二,重視文本信息的捕捉,缺少外延拓展;第三,重視閱讀結果,缺少對學生閱讀過程的關注。教學過程中,大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效率低下。[3]
三、提升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的具體措施
1.要選取合適的閱讀材料
小學閱讀要選取真實生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閱讀材料是最受學生喜歡的。貼近生活的閱讀材料,會使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英語,英語處處用,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還可以嘗試將一些學生喜歡的故事、兒歌、謎語以及兒童讀物,適度地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在圣誕、元旦、父親節(jié)等特殊的日子為孩子寫一封信等,不但可以對課堂教學給予有力的補充,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閱讀的創(chuàng)造力和閱讀的遷移能力。
2.重視文化和背景知識的滲透
背景知識在閱讀理解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閱讀開始前,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向學生講解一些關于該材料的背景知識。如學生完全沒有與篇章有關的背景知識,教師就應該直接向學生提供這樣的背景知識。例如,在講圣誕節(jié)來源的一篇文章時,在讓學生閱讀之前教師給學生滲透了西方的一些節(jié)日知識,這樣學生理解這篇文章就容易多了。
3.導入教學,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要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導入教學,能夠活躍教學氣氛,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學習興趣。教師應采用不同形式導入新課,常見導入形式有提問、講故事、唱歌、設置懸念、觀看影片等。通過展示實物和對話的方式,讓學生從視覺上認識事物,在體驗中學會運用英語。其二,在授課中設計多樣的閱讀形式,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教授 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中的“Insects are our good friends.”一課時,首先應帶領學生閱讀謎語,學習昆蟲單詞和表示昆蟲特性的短語,然后通過把昆蟲的名稱和特性編成兒歌來唱,鞏固重要的語言點,通過帶問題分段聽短文,回答問題,使學生整體感受短文語言。導入教學的意義在于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準備狀態(tài),使學生變被動式閱讀為主動式閱讀,有助于形成閱讀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4.做好閱讀中的活動
首先,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對于不懂的單詞進行自我猜測。其主要通過學生對于該單詞所猜測的意思與其實際意思之間的差別,進行難點詞匯的導入,在教學的過程中遇到生詞時,可以讓學生通過上下文意思的聯系、句子的語境的方法進行詞義的猜測,并且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適當的引導和點撥,最終讓學生學會該生詞。學生只有養(yǎng)成猜詞的習慣并且不斷地加強鍛煉,才能夠培養(yǎng)自身的猜詞能力,最終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其次,讀活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是離不開任務驅動的,只有通過設定不同級別的任務,才能夠使學生在逐步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讀活課文,培養(yǎng)自身的閱讀能力,教師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需要根據閱讀材料的不同,合理設計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教學形式等,讓學生通過不同角度和層次對于材料進行閱讀,最終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5.豐富閱讀資源,拓展學生的閱讀面
第一,選取真實生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閱讀材料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貼近生活的閱讀材料,會使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英語,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嘗試將一些學生喜歡的故事、兒歌、謎語以及兒童讀物、作文適時適度地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選擇的讀物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閱讀心理,要從易到難,對閱讀的速度要求要適度,并讓學生逐漸掌握多種閱讀方法。第二,鼓勵學生建立自己的資源庫。學生除了在每個單元的學習中閱讀老師提供的材料之外,還可以從網絡、英文報刊和雜志,通過下載、摘抄或剪貼等方式獲取閱讀資料,加深對教材的理解。第三,提供課后展示和交流的平臺。組織課后交流和展示活動可以使課堂閱讀教學有效地延伸到課外。如組織學生把閱讀的材料按話題制作手抄報,開展手抄報比賽活動;鼓勵學生背誦和改編英語歌謠和歌曲;學校還可以閱讀為主題組織英語節(jié),節(jié)目有朗誦、課外閱讀故事表演等。
結語
閱讀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小學階段,閱讀教學的主要側重點是學生閱讀技能技巧的培養(yǎng),閱讀策略的綜合運用,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學生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為適應教學的開放性要求,教師要善于開發(fā)和利用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閱讀策略,制定切實可行的閱讀教學方法,從而實施有效的英語閱讀教學策略,全面提高小學生英語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建波. 例談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之有效策略 [J]. 英語廣場,2014(07):12-13.
[2] 李映雪. 淺談如何有效進行小學英語閱讀教學 [J]. 英語廣場,2016,(04):22-23.
[3] 洪濤.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優(yōu)化攻略 [J]. 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0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