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欣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注重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規(guī)律與內在要求,針對不同的文體,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增強學生審美能力,并通過有效的文學批評方法引導學生更好地培養(yǎng)審美能力,將其審美體驗與高考考查結合起來,有效溝通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推動學生個性化審美的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 審美能力 文本細讀 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055-02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既是語文教學的本質要求,又是高考能力檢測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從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來看,要實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就要深入教材挖掘文學作品的內在美,而這恰恰是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另一方面,從高考閱讀、作文等能力考查的重點模塊來看,審美能力的檢測更是貫穿始終,從作品評價到作文構思,無一能離開審美能力。因此,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一直以來都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筆者結合教學經歷,從文體審美共性研究、文學批評方法運用及課內外聯(lián)系三個方面,論述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培養(yǎng)并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深入研究高中語文不同文體的審美共性,增強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針對性
相較于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學,高中語文教學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表現為對文學作品的解讀由知識性解讀上升為審美性解讀、個性化解讀。因此,在高中語文中,深入研究不同文體的文學作品審美共性,在實現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眾所周知,中國詩歌、散文在美學的意境構建上,都追求情景交融后的升華;而中國小說與戲劇都在結構的“轉承起合”中,構建人生體驗的美學價值,從而給讀者以啟發(fā)與感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就要抓住這一共性來開展語文教學,才能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并增強學生審美能力。
二、運用不同的文學批評方法切入審美體驗,有效引導學生培養(yǎng)審美能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有效的文學批評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文學欣賞思維,而且還能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于高中生而言,語文學習不僅僅是要體現其作為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性作用,更要體現出文學對人的熏陶與提升作用。因此,運用一定的文學批評方法,來引導學生更好地介入文本閱讀,能夠體現出語文學習為學生終身學習服務的理念。文本細讀、閉讀、誤讀等方法,是高中語文教學較常用的幾種文學批評方法,也是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方法。
以文本細讀為例,這種方法重視學生通過文本細讀來自我感悟,重視追求字、詞、句在作品中的意蘊美學的實現。以徐志摩《再別康橋》教學為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邀請幾位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從而獲得學生對本詩理解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學生朗誦,發(fā)現學生們都容易詩中輕快詞匯的影響,普遍上體驗不到作者再別之苦、再別之難。而通過文本細讀方法的運用,我們不難發(fā)現詩中色彩描寫與“別”的情感體驗是不一致的:“金柳”、“新娘”、“艷影”、“青荇”等色彩鮮艷的詞匯,都屬于暖色調亮色性,一般來說其用來表達心情或情感都是歡快且輕松的,這些詞匯也是導致學生誤讀詩中情感的罪魁禍首。表面上這些色彩詞匯與詩的首段與尾段中“輕輕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是相一致的,但實際上文本中告別“金柳”如告別“新娘”的潛在意蘊,卻反襯詩人對母校的離別之難舍。
更何況在詩中作者也有把自己心情直白表現出來的地方——“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透過這種大音希聲式的告別,作者再“別”母校的難舍之情就油然而生。這與“金柳”、“新娘”、“艷影”、“青荇”等色彩暗示顯然有很大的區(qū)別。這種色彩詞匯與情感體驗的不一致性,更突出了詩的首段與尾段的掩飾作用,即掩飾作者所謂“輕輕”“悄悄”離開母校的沉重心情。換言之,讀者只有通過文本細讀,深入感受、體會作者字里行間的離別,才能在閱讀中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感受到詩歌朦朧美的內在追求。通過文本細讀,學生對詩中深沉的“再別”之情就有更深刻的感悟,并在感悟中增強了自己的審美能力。由此可見,恰當運用文學批評方法來介入審美體驗,有助于學生把審美能力培養(yǎng)與運用合二為一,實現語文審美能力邊學邊用、學用一體的目標。
三、立足高考培養(yǎng)審美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時期,高考語文更重視學生能力的考查與運用,審美能力也不例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就要把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從課堂教學拓展到課外閱讀的指導中,把課內、課外的語文活動連成一體,才能使學生將審美能力應用于閱讀實踐中。
綜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一定的方法方式,把審美能力培養(yǎng)與增強的教學目標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并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使學生審美能力實現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肖歡.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必要性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01):229.
[2]白忠明,潘忠.試論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5):181-187.
[3]閔秋潔.審美范疇視角下的高中語文審美教育[J].文學教育(下),2016,(1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