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靜
【摘 要】英語是現(xiàn)階段我國教育體制中學生們必須要掌握的第二語言學習科目,隨著國際交流日益密切,社會對學生們的英語學習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除了學生們的英語成績之外,更加關注學生們的聽、說、讀、寫等綜合學習技能。小學是學生們正式接受英語義務教育的初級階段,同時也是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英語學習觀念和培養(yǎng)他們英語學習能力的重要階段,學生們必須在這一階段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才能幫助他們更加輕松的應對今后更深層次的學習。但是因為小學生年齡較小,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都還處在教學水平,所以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許多困難,而面對困難的時候大多學生都會選擇放棄,這便大大的抑制了學生們的學習自信心,使得他們越來越懼怕學習英語。在這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以互幫互助的學習方式來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熱情。本篇文章將淺談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并為此提出一定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合作任務
一、合理分組,以優(yōu)帶差
要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首先必須進行合理的分組。首先要保證是小組,每組以4人為宜,通常是前后桌組合,有利于動、靜結合的教學方法,課堂紀律容易控制。同時也容易在組內(nèi)分成兩對,進行一對一的活動。另外,我下意識地把優(yōu)生和后進生穿插安排在一個學習小組,一個小組至少有一個同學是比較優(yōu)秀的,在課堂上展開小組學習時,優(yōu)生便自然而然地成為小老師,他們耐心地教組員單詞的發(fā)音,或教組員讀句子,不厭其煩解答其他組員的疑問,在當中,他們嘗到了成功的甜頭。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小老師不但自己進步了,還成為老師的好幫手,為教師減輕了負擔。
二、選擇合適的合作學習內(nèi)容
英語是一種工具學科,實踐性比較強。參考英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英語教師應該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選擇合適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guī)椭鷮W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掌握課本知識并學會簡單的英語交際,由此看來,小組合作學習是最佳方式。所以小學英語教師在設計小組活動學習的過程中,應該針對小學生活波好動、熱愛表達的特點,讓他們多進行表演,多進行競賽,多玩游戲。充分利用一些趣味性強、合作性強的小組活動來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增加他們運用用英語的機會,實現(xiàn)英語課堂交際化。小組合作內(nèi)容選擇難易程度要適宜,最好能夠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同時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
三、可以營造團結、競爭的學習氛圍
在當今社會,隨時隨地都存在競爭,正是這種競爭推動了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在高效課堂中,“小組合作”也以記分制形式,組與組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給學生提供了更多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它以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先后;記英語單詞的多少;課文朗讀的好壞;對話表演的優(yōu)劣;遣詞造句的對錯;以及相互糾錯的準確率,補充的完整性等,給予不同的加分,獎勵。這樣大大煥發(fā)了同學們的參與熱情,各盡所能,集思廣益,各抒己見。激發(fā)了同學們的競爭意識,發(fā)揚了團結合作精神,增強了同學們面對困難,大膽挑戰(zhàn)的勇氣。使羞澀膽小的學生敢為小組的榮譽拼搏,使后進生為了不落小組后腿而發(fā)奮努力,使懶于動腦的學生在小組的學習氛圍中不得不去思考。在團結、競爭中,同學們都得到了鍛煉,發(fā)揮了特長,豐富了知識,增強了同學之間的凝聚力,激發(fā)了上進心。小組合作的確為每位學生參與提供了良好的英語教學氛圍。
四、針對小組活動的總結評價
在評價總結時,我們看中的不是結果如何,而是學生在整個合作學習中”合作”的這一過程。它的意義在于: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讓他們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缺陷,從而提出改進的建議。新課改下的評價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以個人成績?yōu)闃藴?,以學生個人為獎勵對象的做法。同樣,評價的對象也不再局限于教師對學生,可以是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在相互評價中,學生學會了欣賞,學會了取長補短。最后,教師進行簡要的總結,從而達到讓學生不斷完善自己及合作學習,以便獲得最終的成功。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也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
總的來說,英語是一門語言類學習科目,所以學生們除了擁有較強的筆試學習能力之外交流和表達能力也是不可忽視的,在這基礎上教師便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們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自身的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