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
摘要:中小學生性健康教育是人生性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引導青少年成為健康、自信、快樂的少男、少女,為他們成功進入成年社會打下基礎的過程。
在新課程改革的氛圍中,我們把教學研究的焦點指向“有效教學”,這是教學發(fā)展的需要。而性健康教育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涉及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通過性健康教育課,使學生科學、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和接受性健康知識。如何實現高效的性健康教育課呢?本文將從巧妙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小組合作進取的積極作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適時適度的運用多媒體、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這五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初中;性健康教育課;有效教學
我國青少年性問題日益突出,一些不健康、不安全的渠道帶給廣大青少年的將是錯誤的性知識、不安全的性行為、性傷害及性疾病、早孕墮胎等惡性后果,甚至會影響到青少年未來的婚姻生活。由此可見,對青少年進行性自我保護教育的重要意義。2002年9月頒布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中規(guī)定:學校應當在學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適當方式有計劃地開展生理衛(wèi)生教育,即性健康教育。中小學生性健康教育是人生性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引導青少年成為健康、自信、快樂的少男、少女,為他們成功進入成年社會打下基礎的過程。
在新課程改革的氛圍中,我們把教學研究的焦點指向“有效教學”,這是教學發(fā)展的需要。而性健康教育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涉及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通過性健康教育課,使學生科學、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和接受性健康知識。如何實現性健康教育課的“有效教學”呢?下面,我將結合性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經驗,談談我在教學過程中是如何實現初中性健康教育課的有效教學的。本文將從巧妙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小組合作進取的積極作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適時適度的運用多媒體、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這五方面進行闡述。
一、巧妙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望
《新課標》指出,教學中應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過程中, 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 提高課堂45分鐘效率呢? 我的體會是———精心地進行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 使教師的“教”符合學生的“學”的實際, 而不是讓學生的“學”適應教師的“教”。
初一年級在性健康教育課的第一課,我就對我校新入學的初一男、女生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在對女生的調查中得知:1、多數學生對青春期的生理變化不是很明確。圖表一是學生月經來潮人數統(tǒng)計,在
初一年級問卷調查的35名女生中,有30名女生已經有了月經來潮,圖表二是在來月經的30人中,她們第一次月經來潮的心理感受,以為自己生病的1人,占總人數的3%;恐懼、緊張、焦慮的17人,占總人數的57%,有12人認為無所謂,占總人數的40%。圖表三是對
未來月經的同學,看到同伴都來了月經,她們心里的感受的統(tǒng)計,有1人擔心自己有病,占3%,2人緊張焦慮,占40%,2人覺得無所謂,占40%。綜合上述數據來看,在來月經的女生中60%的人月經初潮給大家?guī)淼氖强謶?,緊張,焦慮,甚至有人認為自己生病了,在沒有來月經的5名女生中,60%的人認為別人來月經,自己沒來緊張,焦慮,甚至擔心自己有病??梢娫诔跻荒昙壟?,多數人對青春期的生理變化還不是很明確。2、學生所知青春期衛(wèi)生、保健知識有限,需要普及。在青春期如何護理乳房的調查中,6人表示了解,占總人數的17%,17人表示略知一些,占總人數的49%,有12人不了解,占總人數的49%,可見,83%的女生需要進行青春期保護乳房的知識講解。3、學生希望能夠男女生分班講解青春期生理衛(wèi)生知識。(圖表四)在問卷調查中發(fā)現86%的學生希望男女生分班上課。因此,初一年級的性健康教育課我就采取的是男女生分班上課的方式。
在女生課堂的第一課《化繭成蝶 做最美女生》一課中,我就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青春期生理衛(wèi)生知識的普及,學生們看到是自己身上發(fā)生的變化,更加激發(fā)了她們求知的欲望,在對如何健康、愉快地度過青春期進行討論時學生都積極主動的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性健康教育課的魅力就在于教學過程會伴隨個體的親身體驗和感悟,只有主體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用心靈去感悟,體驗,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教師要造就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樹立主體參與的教育理念,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主動觀察事物,學會通過自己的實踐來獲取知識,學會在實踐中反復思索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二、發(fā)揮小組合作進取的積極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學生學習的效果。在和諧的氣氛中,在充滿自信的時候,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課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為此,在學生獨立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從課前收集資料開始,到課內探究和課后延伸,充分發(fā)揮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對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監(jiān)控、反思、調節(jié)、補救,增強學生的學習效能感。小組的組建,要關注學習差異,也要關注個性特質,讓課堂充滿團隊合作氛圍。同時通過小組合作評價制度調動學生的參與,我們適當的激勵,正是為實現全體學生高效學習,實現課堂更大面積高效作準備。
三、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靈活的教學方法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重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開端。學生只有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才會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進行研究。教師要緊扣教材,用切合學生實際的、新穎的、靈活的教法組織教學,以教材為依據,把教學最終目的落到點上。一般在新課的開始階段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懸念激疑,探索階段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疑;結束階段尋找規(guī)律,鼓勵多解促疑,讓學生始終積極參與思維活動。
如我在講《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一課時,我就采取了小老師的教學方法,我們師生互換角色,由學生主講,教師旁聽。這下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讓他們過了一把教師癮,學生們興趣盎然。我把學生分成六個小組,給每個小組規(guī)定了講課內容,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有明確的分工。為了講好課,學生們真是煞費苦心。有的搜集理論依據,有的尋找視頻,有的收集案例資料。講課的同學神采奕奕,他們在過足教師癮的同時,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樂,并且收獲了成長。由此我體會到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會令我們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適時適度的運用多媒體,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有益補充
課堂教學開始,學生的注意往往還停留在課前的某一情境上,為使學生對新課程、新內容發(fā)生興趣,教師可先從“無意注意”入手,通過多媒體中的一幅投影、一段錄像、一幅畫面,都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引起學生注意。我在講《真的很愛你》一課時,為了與學生產生共鳴,盡快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來,我在上課伊始就播放了媽媽生寶寶的全過程,學生看到這真實、生動的畫面,馬上從課間嘻嘻哈哈的狀態(tài)回到了我們的課堂,并被我們的課堂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在課中分享要對父母說的話時,輕柔的音樂襯托著學生們發(fā)自肺腑的話語,全班同學都在默默地落淚。多媒體技術適時適度的運用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較好的烘托了課堂氛圍。
五、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孟子曰:“用人者,去人之長,避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币簿褪钦f,教師要發(fā)揮學生的長處并幫助他們克服短處。我們說,學生奇跡的發(fā)生源于教師對學生積極的期待和熱切的關愛。
在以往的評價過程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局面,扮演一種被管理者的角色。他們對于評價結果大多處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動狀態(tài),對評價本身也是持一種否定態(tài)度,或者處于老師要怎么評就怎么評的消極心理狀態(tài)。實踐證明,任何評價如果沒有被評價者的積極參與,很難達到預期目的。發(fā)展性評價必須提倡多元化主體,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等等,也可以把小組互評與對小組每個人的評價結合起來,把學校評價、社會評價和家長評價結合起來。這種評價不再是評價者對被評價者的單向刺激反應,而是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互動過程。學生在評價時進行對照和比較,既看到優(yōu)點也看到不足,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潛能,提高自我調控能力,主動發(fā)展,起到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的作用。
一堂高效的課應該是一堂扎實的課 ,而不是圖熱鬧的課;一堂高效的課應該是充實的課,有內容的課;一堂高效的課應該是有生成性的課,給人以啟迪的課。
總之,構建高效課堂是當前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只要我們投入其中,從自身做起,從每節(jié)課做起,從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在教學實踐中認真學習、積極探索、深入研究,相信高效課堂會在我們一線教師的辛勤澆灌下,催生最美麗的花朵 !
參考文獻
[1]《青春期的心理與性教育》.林慧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2]《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叢書》.趙建忠.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
[3]《教育心理學》.邵瑞珍.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4]《學習心理學》.李維.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5]《現代教學論基礎研究》.胡學增.沈勉榮.郭強.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6]《課堂教育心理學》.( 美) 林格倫.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北京心理衛(wèi)生協會學校心理衛(wèi)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