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麗
摘 要:小學語文是學生認字讀書的啟蒙階段,由于它的特殊性,語文教學一直有個問題為人忽視:教師對小學語文教書育人多數(shù)存在偏差,老師通常將教育鎖到一個狹窄的天地,認為教學只是識字背誦。但教書哪里是這么簡單的,它要求教書,更要求育人。書本是形成價值觀的關(guān)鍵所在,但老師通常只注重教書,而忽略了育人。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因材施教;好奇心
小學語文屬于學生正式開始識字讀書的重要階段,從漢語拼音到一個個短篇故事,它為學生能夠正常地閱讀和理解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chǔ)。然而,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還是有或多或少的不足,為此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
一、更新教學觀念,提升自身素養(yǎng)
因為教育環(huán)境和信息不流通的原因,不少小學老師的思想還停留在過去讓學生搖頭晃腦的背書階段。不求理解只求記住。有些老師很不負責地把教學當做機械的傳授,只要認識漢字、能夠書寫、簡單閱讀便萬事大吉。完全不去理會學生能夠接受到什么程度,教師的這種偷懶其實是完全抹殺了語文最有魅力的文學性,僅僅把語文當做一種工具,一種蒼白無力,只要結(jié)果的僵死的工具。
久而久之,學生對語文的理解便會出現(xiàn)偏差——語文是語文,文學是學問。教學這么多年,我見到不少熱愛文學卻無比厭煩語文的學生,他們是最先感受到文學美妙的一群人,但這也是他們的不幸。越是理解文學的人,越是抵抗這種毫無生機的機械灌輸。
二、因材施教,實施差異化教學
某些老師并不關(guān)心學生的差異性,也沒有因材施教的觀念,或者說他們?nèi)狈ψ銐虻呢熑?,沒有因材施教的動力,畢竟大而化之要比一個個細化簡單太多。
因材施教需要教師在課余時間了解學生近期的學習生活狀況。再針對他們的理解力和掌握知識的程度來決定接下來教授的方式和程度。
這種差別化的教學會突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知識不再是一概而論,關(guān)注個性、注重潛能是小學語文教學極為關(guān)鍵的一步,但能做好的卻是不多。
三、對學生的預習進行科學指導
明確了差別化教學的指導思想,有效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畢竟因材施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沒有高效的教學方法,會讓教學安排一拖再拖,這也是許多老師不愿觸碰的原因,它太耗精力。
傳統(tǒng)的教學會讓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并把預習目標放到很高的位置。這種教學方法在小學生身上其實并不特別適合,小學生的心智都還不太成熟,這個時候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對語文保持興趣和新鮮感。
小學的預習是給予學生一個故事輪廓激發(fā)好奇心,對第二天的課堂產(chǎn)生向往之情。在課堂上,老師要給予學生展示預習成果的機會,并適時依照學生預習的成果來調(diào)整教學步驟。只有讓學生有了滿足感,學生才有保持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四、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師生互動
傳統(tǒng)課堂上,老師一般都是站在講堂上從頭講到尾,學生非常被動地接受這種自上而下的傳輸。這樣的課堂非??简瀸W生的自覺性,有自控能力的還好,一旦心情放松下來,哪怕開小差到下課也沒有人來干擾,導致整體教學質(zhì)量很差。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tǒng)課堂受到各方面的沖擊。當今的課堂是以學生作為主體來展開的,教師在制訂計劃中要以學生為主要支撐點,和學生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愿意和教師交流,老師才能得到最真實的反饋,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否則反饋的問題和實際有脫節(jié),哪怕老師再做,很可能也是費力不討好的。
課堂上,老師要多提出一些問題,給予學生充分討論的空間,彼此交流。課余時間,老師要多與學生交流,不要一下課就抱上書本離開,留出時間,留下好的態(tài)度。
五、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保持學生的好奇心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特別是小學生,他們屬于從懵懂到漸漸認知世界的過程。小孩子的好奇心一般來說都很強,作為老師要讓學生保持這種好奇心,學生對世界有好奇心,未來才能對世界不那么麻木。一路走來,看到過許多對世界已經(jīng)麻木無感的人了,他們像機器一樣運作著,沉迷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能自拔,這其中有同學,有同事,甚至不少親戚也是這樣子,曾經(jīng)我也努力地讓其改變,但結(jié)果要么是敷衍一笑,要么不歡而散。
我希望這些孩子不要這樣,對世界永遠保持一顆淳樸的好奇心,不會因為心靈的疲憊而故步自封。
要保持好奇心,教師就要在課堂上引導和激發(fā),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不管學生做得好壞,都給予肯定。當然有些想法是這個階段的學生能提出但無法解決的,這就是保持好奇心的方法。像偵探小說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識的增加,他們不懂的會慢慢變懂,可懂得之后會有更多的疑惑。世界本來就是一場游戲,何必把它玩得這么沉悶。
要高效的課堂,就要有豐富的教學情境。組成小討論組,分配自己的任務(wù)。讓他們像小大人一樣集思廣益,一起解決問題,學會高效地處理,明白共同協(xié)作的重要性。
這樣的討論必然是充滿趣味性的,擺脫了學習字詞、劃分自然段、歸納中心思想等形式上的束縛,學生自己構(gòu)建知識是那么快樂而有趣,可以把每個人囊入其中,最大限度地避免一堂課就是一段“小差”的尷尬局面。
六、有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小學生總歸年齡太小,不少文體和語言都是他們所無法理解的。特別是文言文、古詩詞,沒有過去的語言環(huán)境,要明白詩文的意思就更加困難。
要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詩詞的意思,就要老師更多地利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可以將枯燥的古詩詞、文言文轉(zhuǎn)化成另一種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古詩詞是語言的一座頂峰,它講究平仄、注重韻律,要求格式的嚴謹與協(xié)調(diào)。每一首詩詞都是詩人性格最集中的展現(xiàn)。
比如,崔顥的《登黃鶴樓》,我們可以把黃鶴樓有關(guān)的東西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來,如它的歷史、傳說、圖片、位置、文化等等。
首先,因為學生已經(jīng)預習過這首詩,老師在學生領(lǐng)讀之后便開始說明。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民國初年被火焚毀,1985年重建。首先留給學生的印象是一座飽經(jīng)滄桑的古樓,它經(jīng)歷過無數(shù)的苦難,在那個紛爭不斷的時代,終究沒能幸免。
之后是圖片展示,現(xiàn)在的黃鶴樓是什么樣子的。黃鶴樓周圍清晰可見的漢陽樹,鸚鵡洲上芳草萋萋。天色已晚,極目遠眺,這絕美景色卻勾起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江上霧靄朦朧愁緒觸景而生。通過多方面展示,讓學生最先感受到情緒的沖擊,畢竟好的詩詞是情緒的流露,其次才是語言的優(yōu)美。
七、積極踐行新課程理念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教師角色,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相比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新的教學方式著重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教學內(nèi)容、策略、方法都有了不小的改變。
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有充分的網(wǎng)絡(luò)資源,可以自主地依照自己的學習習慣和能力來學習內(nèi)容。通過自學和討論相結(jié)合的方式,在開放的學習氛圍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要利用網(wǎng)絡(luò)資源和公共資源,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學習好比輸入,而寫作就是輸出。學生看書、聽課、聽家長的教誨,這些東西會形成學生獨有的價值觀。在他們的作文中,這些東西會逐漸體現(xiàn)出來?,F(xiàn)在的老師總認為多寫就可以提高書寫水平,其實不單單是這樣的。寫作是把一個人思想具化為語言。這個需要學生有感觸、有思考。這些是老師在教學中需要傳授給學生的。
參考文獻:
[1]曹明海,錢加清.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2]楊九俊.小學語文課堂診斷[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吳忠豪.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張弘.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實踐與探索[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