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磊+鄺秋梅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059-01
作文是識字、寫字、用詞造句、布局謀篇、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綜合訓練,是語言表達能力和思想認識能力相統(tǒng)一的綜合訓練。一篇作文,既反映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反映學生的思想認識和生活經驗。
作文教學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具有現(xiàn)代語文寫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的任務,因此,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它要求語文教師加強對中學生作文基本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即培養(yǎng)審題、立意、搜集材料、布局謀篇、修改文章的能力。
1.培養(yǎng)審題能力
所謂審題能力,就是根據題目來分析理解作文的要求、范圍、主題、材料、體裁以及人稱的能力。審題是學生作文的第一關,不會審題,不能從題目給予的信息中分析出作文的范圍、要求、體裁等,作文就會離題、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必須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教會學生運用"分析審題"和"比較審題"的方法。
1.1 分析審題法。
(1)明確命題要求。弄清中心詞概念,把握命題核心。例如《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學習》,中心詞是"學習",而不是"社會主義",主要寫"學習",如果寫"建設社會主義"就離題了。
(2)明確題材范圍。在有些作文題目中,往往有一些表明人稱、時間、地點、數量等的限制性詞語,限定了題材的范圍,必須弄清楚。
(3)明確體裁特點。有些題目帶有表明文體的詞:"論""說""評""談""駁"等表明文體是議論文;而帶有"記""憶"等表明文體是記敘文。有些題目雖然沒有表明文體的詞,但從它的內容上也可以明顯看出文體上的特點。
1.2 比較審題法。比較審題法就是找出一組或幾組相近的題目,讓學生在比較中弄清各個題目對作文要求的區(qū)別所在。
2.培養(yǎng)立意能力
所謂立意能力,就是確定中心思想的能力。文以意為主,而"意在筆先",文章必須觀點正確,中心突出。培養(yǎng)立意能力,要求學生做到:
2.1 模仿范文立意。在閱讀教學中,結合范文進行立意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如教師在講完《茶花賦》一文的立意后,讓學生自擬題目作文,抒發(fā)熱愛祖國、歌頌勞動人民智慧的心情,學生便能根據這一立意自擬出《長城賦》等題目。
2.2 把教作文與教做人結合起來,提高立意。讓學生認識到作文與做人的密切關系:一個人的思想境界高,作文立意才高;一個人對事物認識深刻,作文立意才有深度。作文的立意正確與否、高與低,要靠人生觀、世界觀來保證。
2.3 再觀察立意。
3.培養(yǎng)搜集材料能力
學生作文材料取源于觀察與閱讀,分為兩類:一類是他們自己直接的生活經驗,是從家庭、學校、社會直接觀察獲得的;一類是從閱讀當中獲得的間接生活經驗。
3.1 培養(yǎng)從觀察中搜集材料的能力。要注意培養(yǎng)觀察興趣。剛入中學的學生,首先要培養(yǎng)他們觀察興趣,使學生做到有意識去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做生活的有心人。
3.2 培養(yǎng)從閱讀中積累材料的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課文時,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積累作文材料,讓學生學習課文中的正確思想、觀點,熟記有關人物、事件,標記或抄寫重點詞句和精彩段落,多讀多記有益的內容,為作文積累材料。
4.培養(yǎng)布局謀篇能力
布局謀篇能力,包括選材和組織材料兩種能力。它是根據文章主題的需要,對材料加以分析、綜合,確定材料的剪裁和安排文章結構的能力。
4.1 選材要得當。
(1)材料要真實、具體,克服憑空編造的毛病;
(2)選擇與主題要有直接關系的材料,克服羅列事例或生搬硬套的毛病;
(3)選材要注意典型性,選擇最有說服力和表現(xiàn)力的材料。
4.2 組織結構要嚴謹。為了培養(yǎng)學生組織材料、安排結構的能力,教師要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掌握幾種常用文體的基本結構形式、開頭和結尾的方法、過渡銜接的方式,使學生明確只有做到剪裁得當、層次清楚、有頭有尾、銜接自然,才能使結構完整、嚴謹。
4.3 編作文提綱。編作文提綱是培養(yǎng)學生布局謀篇能力的有效方法,作文提綱,就是用最概括、最簡練的文字,把審題、立意、選材、組材的結果文字化。這是動筆前最后一個步驟。
5.培養(yǎng)修改文章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只有學會了自己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寫好。"契訶夫說:"寫得好的本領就是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領。"凡是成功的作家沒有不重視修改的。實踐證明,修改文章的能力是作文的一項基本能力。學生作文水平要提高,不能不會修改文章。
(1)要有計劃、分階段地培養(yǎng)學生修改文章的能力,每一個階段側重一兩個方面的修改訓練。
(2)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集體評改和學生自評、互改培養(yǎng)學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3)把文章修改同評論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能修改文章,而且還能講出修改的道理。
實踐證明,為了有效地提高中學生的作文水平,除了對學生進行上述幾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外,教師本身也應具有較高的寫作水平,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朝著素質教育的目標,動腦筋、想辦法、扎扎實實地進行作文訓練,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會學、會寫、樂學、樂寫具有一定寫作能力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