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
【摘 要】文章從課程開設的背景和需求入手,探討了《對外漢語教學法》作為通識課在全校非對外漢語專業(yè)學生中開設的教學設計和評價方式,包括課程名稱、課時數以及教學目標的確定,教材與教學內容的選擇,具體的課堂教學方式等。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法 通識課 教學探索
一、課程開設的背景與必要性
對外漢語教學法在中國高等院校是一門面向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專業(yè)課程,“其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和研究的能力”。而在大學教育高度國際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yè)生選擇出國深造或者工作;隨著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志愿致力于漢語國際推廣。他們大多為非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學生,卻將間接或者直接地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因此,依據學校最新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需要為非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學生開設一門關于對外漢語教學法的通識課將極大地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求,促進國家漢語國際推廣事業(yè)的發(fā)展。
二、課程設計的內容與形式
(一)課程名稱
區(qū)別于專業(yè)課性質的《對外漢語教學法》,通識課采用“對外漢語教學入門(Gateway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作為課程名稱。因為教學法這個詞過于專業(yè),甚至涉及教學流派等學術性知識,而通識課采用的是寓“抽象的教學法”于“直觀的入門指導”的教學方式。選用“入門”一詞的另一層含義是“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修完該課程也僅僅是對對外漢語教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課程性質與課時設定
作為專業(yè)必修課的《對外漢語教學法》一般在大三上學期開設,不含期末測試,共16周32學時。與之相比較,作為通識課的《對外漢語教學入門》為非專業(yè)選修課,沒有學期和年級的限制,連同期末測試在內8周時間結課。為了便于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的開展,將周課時調整為3學時,即總共24學時,每班學生人數不超過30人。
(三)教學目標和指導思想
區(qū)別于專業(yè)課的“培養(yǎng)學生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和研究的能力”,通識課《對外漢語教學入門》的教學目標是:a. 了解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勢和大眾對對外漢語教學的認識誤區(qū);b. 有基本的專業(yè)知識獲取和傳授能力,如查閱漢語教學的專業(yè)書籍和權威網站,掌握漢語語言要素的教授原則和技巧;c. 有基本的課堂教學和管理技能,如ppt的制作和使用,注意力的分配,課堂提問的策略等;d. 有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如了解風俗禁忌、文化休克等。
在教學法上“輕理論,重實踐”,如學生可以不知道教學流派的發(fā)展與分類,卻要熟知拼音的教學原則和技巧;在語言要素上“輕本體,重教學”,如學生可以不知道“了1”和“了2”詳盡區(qū)別,卻要知道“了”不僅表示動作的完成,還可以表示已經出現或即將出現的變化;在教學上注重實戰(zhàn),“板書要清晰有條理,要先提問再叫人”等教學要求說再多遍不如贊賞或糾正一個學生在教學演示過程中的表現來得直觀、印象深刻。
(四)教材與教學內容
市面上現有的各種教材主要面向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學生,服務于專業(yè)課的教學,“其宗旨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和教學法的流派;了解并掌握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方法和技能;并使學生能從事教學法的研究”。
由于教學目標的不同,課時數與學生專業(yè)能力的限制,經過多次比較后,確定通識課的教材為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周小兵教授主編的《對外漢語教學入門(第二版)》。這本教材主要是為國際漢語教師培訓編寫的,因此內容上與之前所述的教學目標較為匹配,難度上也更適合非專業(yè)的學生進行閱讀和學習。由于課時數的限制較大,通識課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選取并合并了該書中的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教學法與課堂教學》、第三章《第二語言習得》、第七章《語音教學》、第八章《詞匯教學》、第九章《語法教學》、第十章《漢字教學》、第十二章《漢語綜合課教學》中的大部分章節(jié)作為課前閱讀和課堂教學的內容,而將其他章節(jié)如第十一章《跨文化交際與文化教學》的一些主要思想和精髓融合在教學過程中。
(五)教學形式與方法
1. 介紹與推薦閱讀。
關于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勢和政策等信息性內容,向學生推薦“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www.hanban.edu.cn)”等官網,簡要介紹國際漢語教師證書考試和漢語教師(海外)志愿者選拔等內容。為課內教學輔助和課外延伸閱讀推薦書單,如由朱麗云教授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實用對外漢語重點難點詞語教學詞典》等工具書,由邵敬敏教授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再版的《現代漢語通論》等有關漢語言本體基礎知識的教材以及由劉珣教授所著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等教學法專業(yè)書籍。
此舉目的在于希望學生通過對官方網站的瀏覽與關注,對經典書籍的查詢和翻閱,對對外漢語教學這個行業(yè)及其前景有一個全面、快速、準確的認識,為通識課的導入和結課后學生的繼續(xù)發(fā)展提供最有效的資源和平臺。
2. 教學演示與同伴評價。
在通識課程的導入后,學生根據自己對即將學習的幾個板塊(教學法與課堂教學技巧,第二語言習得的基礎理論,漢語語音和漢字教學,漢語詞匯和語法教學,漢語綜合課教學)的興趣和熟悉度選擇其中一個作為教學演示的內容。教師依據學生的選擇和教學板塊的大小對學生的原始分組進行微調,明確教學演示的各項要求,如教學板塊中的重點、每組成員的演示時長、板書和ppt的規(guī)范等。建立QQ群,在課后第一時間將教學演示的分組情況和要求以書面形式確定下來發(fā)放給學生。
學生在課前通過自學所選板塊的內容,向教師提交ppt和講稿獲取教師的指導和反饋,完成教學演示的準備工作。課堂上,一位學生做教學演示時,其他學生必須認真觀看,學習相應的內容,并且填寫教師當場分發(fā)給他們的教學評價表,對同伴在教學演示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進行毫無保留的評價。
教師在每組演示結束時收取教學評價表,然后對教學演示的內容進行補充說明,對學生的疑問進行回答,對每位學生的教學演示進行點評,再在課后將同伴評價進行匿名處理和整理,拍照發(fā)送給每一位演示者。
3. 案例教學與模擬課堂
在某組學生對某一板塊的內容進行教學演示后,教師就該板塊的教學重點進行案例教學,即以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遇到過的真實的典型的案例作為素材,讓學生按照要求進行思考、討論、分析和模擬教學等。
例如“教學法與教學課堂技巧”板塊,教師先給學生看一段優(yōu)秀的對外漢語綜合課的教學錄像,讓他們依據剛才所學的知識具體分析錄像中教師所使用到的教學技巧,指出做得好與不夠好的地方。例如“第二語言習得的基礎理論”板塊,教師提供給學生一些留學生作文中出現的病句,讓他們依據所學知識進行偏誤分析。在“語言要素”板塊,教師通常給出學生需要教學的具體內容,如聲調,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依據所學的各要素的教學原則與技巧設計科學、有效、可操作性強的教學活動,然后將各組所設計的活動進行比較與點評。在“漢語綜合課教學”板塊,則是提供一篇小課文,讓學生發(fā)現教學重點和次重點,設計講解和操練的方法并上臺進行模擬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留學生,依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學生講得不到位的地方提出疑問或者做出相應的錯誤的回答,最后做出點評。
三、課程評價方式
本課程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體現為平時成績,占60%,包括考查出勤、課堂參與、教學演示和課后作業(yè)4個方面,注重課前自學與教學演示等任務的完成度,課堂參與和思考的積極性;終結性評價體現為期末測試的卷面成績,占40%,重點考查與對外漢語教學相關的語言基本功和課堂教學實踐能力。
期末測試為90分鐘的閉卷筆試,滿分100分。題型包括:(一)教學常識正誤判斷(每題2分,共20分);(二)用拼音書寫句子(每題5分,共10分);(三)語音偏誤分析(每題10分,要求指出偏誤產生的原因,說明如何糾正,并設計合適的練習,共20分);(四)詞匯語法偏誤分析(每題10分,要求糾正表述中的偏誤,分析產生的原因,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共20分);(五)對一段課文的主要語言點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共30分,要求寫明教學活動的目的、方法、具體步驟,活動要具有可操作性、實用性和一定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2]崔永華,楊寄洲.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
[3]陳楓主.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入門(第二版)[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