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達連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活動過程,教學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只有教學過程處于一種和諧狀態(tài),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的最終目標。在課堂上如何讓教學過程諸要素處于一種協(xié)調和平衡的狀態(tài)?文章作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暢談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構建;和諧課堂;快樂語文
一、樂學,構建和諧課堂的前提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學生樂學的基礎,“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很大程度上傾向于“興趣至上”,教師應如何運用自己對學生的愛,去影響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讓每個學生都為語文而“心動”。我以為:教師必須多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形成師生互愛、彼此信任的良好師生關系。首先,在課堂上,教師態(tài)度要和藹可親,語言要熱情親切,對表現好的學生要及時表揚,對后進生要多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開小差”的學生不要大聲呵斥,用微笑、眼神、肢體語言提醒其用心學習。回憶小時候,自己對某位教師感興趣,往往對應學科的成績較好;現在為人師,學生成績和自己與學生關系的融洽程度是成正比的。其次,要講究教學藝術,喚起學生的“樂學”情感?!皹穼W”是學習的內動力,在教學中我們要講究教學藝術,喚起學生積極思考的情感需要和認知需求。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上課伊始,我用課件出示諸葛亮和周瑜,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他倆是誰嗎?有誰知道這兩人之間的故事嗎?‘草船借箭這故事你們想一探究竟嗎?”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語文知識的發(fā)現和探索中,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情感需要和認知需求。最后,彰顯 “語文的魅力”,發(fā)掘學生的樂學情感。要使學生感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語文有無窮的奧妙,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如《草船借箭》過程中,有這么一個片段: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諸葛亮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此時,可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出借箭簡易圖,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悟諸葛亮這樣做的目的。綜上所述,教師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發(fā)掘教材的魅力,講究教學藝術,善于聯(lián)系生活,才能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體驗成功,感到學習語文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和一種享受。
二、授法,構建和諧課堂的關鍵
古人云:“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益無窮?!币囵B(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構建和諧課堂,學習方法至關重要。課堂上,教師必須以生為本,教給學生方法,常抓不懈。如我在閱讀教學中,主要教給學生以下幾種方法:①問題閱讀法。問題閱讀法就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獨立思考,反復讀書,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第一步,激疑:讓學生借助課題、課后思考練習、開頭、結尾、文中重點句子等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第二步,討論交流,精讀課文,獨立思考,圈點批注,引向深入。第三步,釋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不能完全弄懂的,教師可引導學生回到文本,聯(lián)系上下文或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以分析、概括、總結,這樣能大大提升閱讀效果。②批注式閱讀法。其主要有“符號批注”和“文字批注”兩種方式,是常用、有效的閱讀方法。如生字新詞用“○”表示,重點句用“△”表示,重點段用“( )”表示,不懂的用“?”表示。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充分利用這些符號圈圈畫畫,把自己的感受、體會等用文字在一旁寫一寫,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③拓展閱讀法。共包含超越課堂、超越文本兩個方面。超越課堂是指在課堂上受到啟發(fā)后對某一內容形成了興趣,課后繼續(xù)進行有目的的自覺學習。如在學習《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一課時,課堂上學生們議論著嚴監(jiān)生那吝嗇鬼形象給自己留下的印象。這個被刻畫得入木三分、呼之欲出的人物是如何表現出來的?通過品析,原來作者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精準描寫得以將其體現,學生深有感觸。課后,學生經常找些人物描寫的精彩片段閱讀,留心描寫人物的一些手法,收獲頗豐。超越文本指的是在學生學好教材的基礎上,讓學生收集、閱讀課本以外的材料,擴展知識結構,增強語文學習能力。例如,學生在學完《老人與海鷗》等課文后,被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發(fā)生的感人故事深深吸引了。課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許多學生自發(fā)地尋找《狼王夢》《孤島野犬》等動物小說閱讀。
三、涵泳,構建和諧課堂的核心
學生拘囿于人生閱歷、生活經驗等多因素的影響,對文本的認知和理解往往會出現“淺表同化”“疏漏同化”“孤立同化”“錯失同化”等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直覺感悟的基礎上對閱讀對象深入探究,形成對語言文字更為理性的洞察和感悟。這就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最具民族特點的讀書方法——涵泳。教師要引導學生憑借已有的閱讀經驗,潛心讀書、虛心涵泳、明達文義,將作者及作品所要表現的知、情、意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精神需求,逐步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其方式有二:①嚼詞品句,見微知著。詞句是文本構成的基本單位,是作者熟練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情達意的載體。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語境,通過詞語比較,品析詞句運用的準確性和藝術性,如學習《再見了,親人》的第一段時,學生對“雪中送炭”在文中的含義不太清楚。此時,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品析文中的“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雪中”指什么環(huán)境?在生活中有碰到過“雪中送炭”這情景嗎?通過詞句的品析,讓學生感受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的敬愛和志愿軍戰(zhàn)士對朝鮮人民的感激之情,從而提升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能力。②扣點想象,體悟內涵。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需講究“白布”藝術,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教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中的“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這句時引導學生想想,這里的“?”和“!”各指什么?作者這樣表述有什么好處,進而體察文字符號的意蘊,體會作者的感情,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
四、自主,構建和諧課堂的保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弊灾鲗W習,就是改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機械教學模式,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下解放出來,讓學生變?yōu)榉e極主動地學習。要培養(yǎng)學生這一能力就必須保證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和諧閱讀。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發(fā)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后馬上叫學生回答,在布置學生讀書時,學生還沒讀完就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領悟。如果答不出或讀不好,教師會不斷地重復問題,忙著啟發(fā)。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思考能有一定的深度嗎?學生能獲得多少感悟和思維的閃光呢?能讀出多少感情呢?可學生為了迎合教師的心理,匆忙尋找片言只語作答或站起來平淡朗讀,表面上氣氛活躍,實際上沒有達到教學的目的,這無疑影響著課堂的和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在提問還是在布置讀書任務后,教師都要讓學生自主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例如,我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時,在學生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及表達方式,并用下面的問題誘導: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你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為什么?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這一部分內容。這樣,學生就能以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肯定、激勵中和諧愉悅地學習。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紅山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