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文玉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學校信息環(huán)境與師生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本文主要探討以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通過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實踐,探討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整合的優(yōu)勢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科學 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124-01
由于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培養(yǎng)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已成為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以網(wǎng)絡和多媒體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了學生觀察世界、探究世界、拓寬視野的一種現(xiàn)代便利工具?,F(xiàn)代信息技術以它的交互性、廣博性、便捷性為科學課堂打開了新視野。小學科學課和信息技術課是從小培養(yǎng)人的科學素養(yǎng)和信息素養(yǎng)的主渠道。如何整合小學科學和信息技術以達到育人的目的,就成為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問題。近年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促進著教育手段的革新,促使教育者在新技術、新形勢下要深入開展新時期教與學的策略研究,新課程科學教材教學內容靈活多樣,更貼近學生生活,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使學生認識到現(xiàn)實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科學知識。然而,由于認知對象的廣闊性、抽象性、復雜性,教材內容簡扼性以及教師知識的局限性,單純常規(guī)的講授是難以完成此項艱巨的教學任務的。因此,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整合與創(chuàng)新已經(jīng)成為社會與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一、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方法的整合有幾點體會
1.實驗類型課的整合
馮玉榮[1]指出教學過程中最核心問題是利用好教學資源因為教師自身知識和教材上呈現(xiàn)的教學資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網(wǎng)絡恰恰彌補了這一點。它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利用。小學科學實驗課,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獲得正確的知識并在實驗的過程中得出結論、提出疑問。培養(yǎng)科學的分析方法和科學態(tài)度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與科學實驗有機整合,指導學生動手實踐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以《點亮小燈泡》[2]一課為例,初上課時,我用一個十分精致漂亮的玩具將學生吸引住,當玩具里的小燈泡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學生們十分驚奇,他們也想親自讓小燈泡發(fā)光,我適時的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小組合作完成,給每組同學準備了電池、電線和小燈泡,請他們自己去嘗試點亮燈泡。孩子們一擁而上,在他們看來這是輕而易舉的事。然而,活動結束時,6個小組里僅有兩個小組將小燈泡點亮,其他的組都沒成功。許多孩子愣住了,甚至有些不甘心。怎么回事呢?矛盾心情油然而生。這時,我給他們機會說理由,讓點亮了小燈泡的組和沒點亮的組分別將連接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并聆聽他們的連接理由。點亮燈泡的同學說:“我用電線把電池、燈泡圍成一個圈,才亮的。”但對于為什么電池的正極和負極要連在小燈泡的金屬螺紋和焊點上,學生說不清楚原因了。沒點亮燈泡的同學說:“我以為電池里的電用一根線連在燈泡上就可以了。但是燈泡不亮?!痹谑『兔苊媲?,學生們有些沉默,有些困惑了,找不出原因來。此時,我開始引導思考:“以前我們認為點亮小燈泡只要有電池、電線就行了,今天試了試,看來還不一定。為什么沒有點亮小燈泡呢?問題出在哪兒?我們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比如動手操作前,對燈泡進行觀察了解。有時,深入細致的觀察,往往是實驗成功的關鍵。我們還是冷靜下來,由外到內好好地觀察一下燈泡吧。看誰觀察得仔細、說的清楚。”
2. 觀察類型課的整合教學
在授《測量呼吸、心跳和脈搏》這課時,課前布置學生測量平靜狀態(tài)下呼吸、心跳和脈搏并進行分析和測量運動后以及運動后休息3分鐘呼吸和脈搏并進行分析。并在網(wǎng)上查資料解決心中的疑問。授課時學生在自己認知的基礎上,相互解決不懂的問題。不僅解決了前面的問題,還探索了呼吸、心跳和脈搏都隨著人的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變化著,變化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它們之間有沒有聯(lián)系等更深層的問題。由于課程的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整合,以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目標成為課的主體,由此,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動手利用網(wǎng)絡自己探索、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求知。這樣全班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空前高漲,在整堂課中,不僅大大發(fā)揮了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精神,而且使他們做到了人人積極動腦思考,創(chuàng)新思維的靈感火花不斷迸發(fā),從而使全班學生都獲得了一種成就感,大大提高了自信心。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整合過程中的幾點思考
1.從科學課程的教學需求出發(fā)來使用計算機,而不是為了用計算機而使用。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使用計算機,是要發(fā)揮計算機長處,而不是拋開傳統(tǒng)教學的一切只要用計算機就行了。
2.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的整合,需要教師在課前有選擇地為學生篩選相關的學習內容,對學習內容事先進行整理,既能讓學生接觸廣博的有效信息,又能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想像的時間和空間。網(wǎng)絡上的資源雖然非常豐富,但并非所有信息都有用,重復現(xiàn)象較多,質量也比較低。如果不進行整理、加工,就不利于學生消化和真正掌握探究得到的新知識,還得需要教師進行修改或自制,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又受到一定技術水平的制約,不一定能精確地表現(xiàn)出設計的需求。
3.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的整合,其主體是課程,而非信息技術。避免在使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時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術。
4.要把握好合作學習的時機,一要提高合作學習的效度。做好分組工作,既要注意各組人員的興趣特長,又要注意相互交流的融洽度,包括現(xiàn)儲科學知識量、現(xiàn)代信息技術操作能力、性格互補等情況,盡量考慮分組的合理性;二要找準合作的最佳時機,在個人學習能解決的情況下盡量不采用。
以上是我對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整合探索研究中的一點體會,目前這種整合還是處于探索的過程中,但已經(jīng)深深地感到這樣的整合對于改革自然教學的模式、策略等方面具有極強的生命力。相信隨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深入發(fā)展,必將使整合進入全方位的改革階段,實現(xiàn)課程改革的更高目標,科學教學也必將與其它學科一樣,會加速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跨越式發(fā)展??偟膩碚f,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的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今后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我們一定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為加快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馮玉榮.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有效整合初探[J].科學咨詢(教育研究),2015:(7)55
[2]200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