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要:本文首先闡明了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然后主要從四個方面分析了中職德育課課堂中存在低效提問的狀況,最后探討了中職德育課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
關鍵詞:中職德育課;有效;課堂提問
一、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
有效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境,通過有計劃的、帶啟發(fā)性和針對性的提問,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提出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一種懷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又驅使學生積極思維,自主分析問題,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師生在課堂中的提問與問答及期間的師生互動,學生能夠獲得普遍進步,實現個體的充分發(fā)展,有助于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效提問能引發(fā)學生的心理活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有效提問能較好地處理教與學兩者之間的關系,讓課堂教學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也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
二、中職德育課課堂存在低效提問的狀況分析
1.簡單提問的狀況分析。
課堂提問源于教師最初對問題的設計,設計問題必須考慮一節(jié)課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適當安排不同認知水平的問題。如果在課堂中涉及一連串的問題只是知識目標的相關問題,這就是低水平的問題,這種問題的提出,只會激發(fā)學生在書本中直接尋找答案,至于學生理解多少、會不會聯系實際生活進行理性分析,能否有情感的體驗很難實現。因此,針對課堂中低認知水平問題存在的實際,應適當增加高認知水平的問題,但也并不是說高認知水平問題越多越好,因為低認知水平問題也是有其一定的價值,必須基于課堂教學目標合理分配。
2.膚淺提問的狀況分析。
膚淺的提問缺乏思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握話語權,沒有對學生的不同思想、不同見解進行深入分析和積極引導,只是膚淺的設問,會使教師最后的總結變成說教,讓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成為被灌輸的對象,容易產生厭倦心理。教師不只是提問者,更是學生的傾聽者。能夠通過設問引起思維沖突,組織學生討論、辯論,互通啟迪、促使學生梳理自己的感受,引起學生深層次思考及心靈上的震撼,從而使學生更深刻理解相關理論知識,幫助學生將認知內化為實際行動,讓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3.模糊提問的狀況分析。
模糊的設問,指向不明確,看似為了提高問題的發(fā)散性和深廣性,實際上提問的目的性不強,到底最正確的答案是什么,誰也不清楚。一個問題多人重復回答,教師不斷一次次引導學生,使答案完善,看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好像很積極回答,但是要達到什么訓練目的,誰也不甚了然,好像只是為了設問而設問,為了活躍而活躍,教師自以為啟發(fā)得好,調動了眾多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其實是啟發(fā)上的形式主義,訓練效果很差。
4.無傾聽提問的狀況分析。
無傾聽的提問把學生看成知識的存儲器,教師是話語的主宰者、控制者,只有符合教師預設的言說,才去傾聽,不符合的就失去被表達的機會,不去傾聽學生的聲音,就談不上理解。如只重視講解和控制能力而忽視傾聽能力,就不能捕捉到學生言語的內容,難以把握學生的內心情感,就喪失了準確、及時地把握傾聽的機會,導致學生不愿多講話,害怕發(fā)言,擔心自己的言說受到教師和同學的嘲笑,影響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造成教師傾聽能力的喪失。
三、在中職德育課課堂進行有效提問的實踐操作
1.進行情景化提問。
德育課堂上的問題設置不宜過多,而且每一個問題都要有意義,能夠圍繞教學重難點指向教學目標,因此在一節(jié)課中應該有幾個問題需要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這樣一節(jié)課中的設問才不會顯得雜亂無章。德育課有些章節(jié)涉及到的學科知識是由一定的概念、觀念和原理構成,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加上中職學生的知識水平基礎較差,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仍然就教材講教材,就原理講原理,必然造成課堂的沉悶乏味,會影響學生主體性發(fā)揮。所以在課堂上、在師生互動中應當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聯系生活,從其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能力出發(fā),恰當地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設置情景化、生活化的提問,設計角度力圖新穎,答案可以不拘一格,為學生搭建思維階梯,從而激發(fā)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引導學生學會思考生活,關注社會,發(fā)揮主體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2.進行開放式提問。
有效提問需要使用問題保存一定的開放性,當教師的提問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時,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會降低課堂教學的效果。用過于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鼻子走,用只有唯一答案的問題領著學生朝著同一方向邁進,學生就容易失去自我?,嵥榈姆忾]式的提問教學,會淹沒教學重點,擠占學生思考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開放式的提問有一定的思維空間,問題能引起學生的質疑、探究、發(fā)現,讓學生能夠在質疑、探究、發(fā)現中獲得知識和體驗,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和批判思維。把有爭議性的社會問題引入德育課堂,通過設計若干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參與主體。
3.進行適宜處提問。
在中職德育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課堂情況、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認知規(guī)律以及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地提出通過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對啟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在幾處設置問題:一是在課堂教學開始時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啟示誘導作用,從而導入新課;二是可以在教學的重點或者難點處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思考和探究中去除疑惑,從而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三是在一堂課的結尾處設計問題,根據本節(jié)知識的系統(tǒng)性,承上啟下地提出新的問題,有機聯系已學的知識,同時激發(fā)學生新的求知欲,使其未完而完,回味無窮,也為下一節(jié)課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只有將提出的問題轉化為學生的思維矛盾,才能產生激疑效應。
4.進行傾聽性提問。
傾聽是教學交流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在德育課堂中,提出問題后,應當根據問題認知水平和具體情境,給學生留夠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的時間,學生回答以后教師也要耐心等待,盡可能使候答時間保持一定時間,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和耐心傾聽,在這種傾聽的課堂環(huán)境中,使學生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而不是簡單的接受者,讓學生的回答成為教師進一步追問、引導的起點和階梯。真正有效的提問就意味著教師善于傾聽學生的聲音,開發(fā)并轉化學生的觀點,引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回答,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師是課堂教學中居于首席地位的人,是學生的引導者和指導者,更要具備傾聽能力,開發(fā)學生的資源,把學生的回應轉化教學的資源。
參考文獻:
[1]蔣洪興. 高中政治有效教學模式應用與教師專業(yè)能力提升[M].吉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2]周彬. 課堂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