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存華++朱慧貞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信息技術;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5—0057—01
信息技術與高中數(shù)學課程的整合是數(shù)學教學的必然,本文運用控制變量法的思想從知識點、課型和學生的認知思維水平三個角度探究信息技術與高中數(shù)學課程整合的有效性,得出知識點、課型、學生認知思維水平是信息技術與高中數(shù)學課程整合與否的三個重要參照點。下面,筆者詳細進行闡述。
一、知識點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已經進入課堂,成為了很好的輔助教學手段。適時利用信息技術,不僅可以變抽象的知識為直觀生動的畫面,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還可以增大教學容量,加快教學進程,進而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適合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比如高中數(shù)學中的一部分知識晦澀抽象,缺乏實物模型支撐,對于這部分知識,利用信息技術形象直觀地演示、模擬,可加深學生的認知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理解。但有的知識點,比如根式的計算、對數(shù)的計算等,就不宜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因為不利于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和書寫規(guī)范的形成。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必須先要挖透教材內容,在自己心中支起一桿秤,明白教學哪些內容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哪些內容適合利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教學,哪些內容需要將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筆者認為,導數(shù)、圖形變換、空間幾何體、圓錐曲線、數(shù)據整合處理等內容,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課型
1. 對于概念課,為了避免過多的情境設計或例題素材沖淡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而不宜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比如,在“函數(shù)概念”的教學中,教材引入了大量的實例,旨在讓學生理解函數(shù)的本質:兩個變量之間的一種對應關系,而過多的情境和實例,則會沖淡學生對函數(shù)概念本質的理解。其實,函數(shù)在初中就有過定義,稍一復習,學生就能理解函數(shù)的本質,教師稍加引導,學生就會得到完整的高中函數(shù)定義。
2. 對于練習課,以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為目的。如果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教師不加板書,“放電影般地一路點擊”,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為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和向師性,雖然個別公式學生已經了解,但書寫的順暢性和規(guī)范性值得懷疑,學生也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演示課和實驗課,運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可使得知識點形象直觀和生動逼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4. 復習課和新授課。復習課一般以課堂容量大和知識結構的完整性為特征,故而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其整體結構,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促進知識的正遷移;新授課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或教學的實際需要,往往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而信息技術則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有效工具。
三、學生的思維水平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對于同樣的內容,同樣的課型,在文科重點班和文科普通班在單位時間內所達到的教學效果不盡相同。比如,以同樣的課型(復習課),同樣的內容(高三二輪復習——數(shù)列),在文科重點班和文科普通班在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教學“度”不同。這不僅表現(xiàn)在題量上,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在教學效果上,這說明思維水平對信息技術教學具有很大的影響。同樣,對于同樣的內容,同樣的課型,在理科普通班和文科普通班在單位時間內所達到的教學效果也不盡相同,這說明理性思維較弱的文科班學生更需要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以增加知識的直觀性和形象性。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綜合考慮知識點、課型和學生思維水平三個因素,決定是否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這關鍵要看是否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否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是否提升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和深刻性。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信息技術與高中數(shù)學課程有效整合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為:GS[2015]GHB0785)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