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人云
以讓學生繳納“成績保證金”的方式“倒逼”學生勤奮學習,這位班主任的做法涉嫌違紀、違規(guī),下一步他所面臨的可能就是相應的懲處。不過,此事的可怕之處在于,事發(fā)學校并沒有認識到問題的根本,只是認為這是教師教育方法不當所致。而真正應該反思的是:成績原是激勵學生的手段,為何會變成變相繳納保證金的理由?究竟是我們異化了成績,還是成績異化了我們?這種異化又會把教育帶向何處?
在教育領域,教育評價是一個標桿,有什么樣的教育評價機制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素質教育喊了這么多年,但由于應試教育觀念的根深蒂固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滯后,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家長仍然把教育質量簡單地等同于考試分數(shù),在“分數(shù)至上”的評價機制下,“唯分數(shù)是舉”成了最重要的評價標準,學校拿分數(shù)衡量教師,教師拿分數(shù)衡量學生,有時候甚至荒謬地用分數(shù)決定學生的道德水平……如此一來,一些教師用所謂“成績保證金”的辦法來追求教育效果也就不難理解了。由此可見,“成績保證金”事件折射出的是教育評價長期以來的一種病態(tài)痼疾。
教育的本質是讓每一個孩子得到主動、健康地成長,讓其先天具有的潛能得到最好的發(fā)展。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已經(jīng)進入深水區(qū),推進對學生的多元化評價、過程評價是改革的方向之一,有些地方已經(jīng)行動起來,開展實施綜合實踐教育,給學生制作成長檔案袋,把學生德智體美各方面的表現(xiàn)納入評價視野。但是應該看到,分數(shù)至上的慣性思維不可能一兩天內就被革除,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都要積極研究,深入探索,加快推進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改革,切實改變“分數(shù)至上”的評價機制,更加公平、更為合理地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實現(xiàn)教育的公平化。同時,全社會也應改變“分數(shù)至上”的思維模式。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在健康快樂的成長中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全方位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