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遠鵬
摘要:要實現數學課堂的教學目標,必須首先讓學生在理解數學概念的基礎上掌握數學概念,其次要通過學生直觀感受和親身經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讓學生走入實際生活中,體會數學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實現 數學課堂 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3.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166-01
讓學生在理解數學概念的基礎上掌握數學概念,要通過學生直觀感受和親身經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走入實際生活中,體會數學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讓學生在理解數學概念的基礎上掌握數學概念
學生能否掌握數學概念的關鍵取決于對所學的概念是否真正理解,例如:在學習乘法時,其概念為“求n個相同加數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學生首先應該在了解加法法則的基礎之上學習,把乘法概念分解,首先是n個相同的加數,即所有的加數都相同,然后再進行簡便運算,如3+3+3+3=12可用乘法簡便運算為3×4=12;5+5+5+5+5+5=30可用乘法簡便運算為5×6=30,這樣學生很輕松地理解了乘法的概念,同時又體會到了乘法的簡便作用,一舉兩得為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又如在四年級上冊的《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一課中的口算除法中教師應先復習乘法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再接觸本課內容,讓學生先學習問題:每班有20面彩旗,4個班有多少面彩旗?再學習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給幾個班,這樣即復習了乘法又引入了本課的除法,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除法的概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習分數乘法時,其乘法法則為“分數乘以分數,用分子的積作為積的分子,分母的積作為積的分母。”可是有的同學在兩種法則學完之后,概念混淆,計算分數乘法時,把乘法當成了加法算,甚至有的同學把概念背成了“分數乘以分數,分母不變,分子相加”,這就是對數學概念不夠理解、不夠掌握,因此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應讓學生在理解數學概念的基礎上掌握數學概念,為更好的數學課堂的教學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通過學生直觀感受和親身經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空洞的一味講解,學生會感到乏味,時間久了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一種重要方法就是讓學生直觀感受和親身經歷。
例如:在講解“平行與垂直”時,教師只靠口頭表述并不一定生動,還不容易學生理解,如果讓學生親自動手在紙上畫一畫,通過學生直觀感受和親身經歷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我相信學生自己就能總結出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相交與平行。又如在六年級學習的相遇應用題時,如果能讓學生通過畫線段圖的方式和讓學生實際模仿的方式,一定會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可以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讓學生走入實際生活中,體會數學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它不僅僅體現在數學課本中,更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僅在我們的學習工作有重要作用,而且在人類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例如:時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果沒有鐘表,我們如何安排一天的工作,如果沒有時間,學生上課的節(jié)奏如何變換,既然有了鐘表,我們就要認識鐘表,那么如何認識鐘表呢?這就需要我們應用數學知識,一個圓形的鐘面分12個大格,時針走一個大格是1小時,每一個大格又分為5個小格,分針走一個小格是1分鐘,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這實際鐘表進行教學,也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一畫,用心感受一下一分是多長時間。體會時間的快慢,從而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商場里的商品琳瑯滿目,可是各種商品的價格各不相同,如果沒有足夠的數學知識武裝自己,怎么計算應付多少錢,應找回多少錢,如果連基本的價格標簽都認不全,何談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如果你想做一名合格的銷售人員,沒有足夠的數學知識,試問哪一個用人單位能聘用你呢?可見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走入實際生活中,體會數學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投入到學習工作中,進而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
四、結語
總之,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目標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即要重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又要把理解作為學習數學概念的重要手段,即要重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又要注重學生直觀感受和親身經歷,充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掌握所學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走入現實生活中,充分體會這在我們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薛進標.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初探[J].小學教學研究,2011(17).
[2]謝艷.讓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方法淺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4).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