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斯曼江·艾力
摘 要:新疆是一個具有較多民族的地區(qū),有多種文字和語言,因此,在新疆少數民族中推行漢語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還能促進我國多民族的和諧共處。
關鍵詞:語言資源;少數民族;小學生;漢語學習
新疆多民族的教育事業(yè)一直是我國教育事業(yè)中的重要內容,當前新疆少數民族小學生漢語學習現狀令人擔憂,漢語老師數量短缺且漢語水平低、雙語師資隊伍不穩(wěn)定以及漢語專業(yè)的教學特點不明確等,這對于新疆小學生和新疆未來發(fā)展都具有不利的影響,本文在此基礎上,對如何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小學生漢語學習效率展開詳細的論述。
一、新疆少數民族小學生漢語學習現狀
1.漢語老師“一缺兩低”
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新疆少數民族小學老師存在嚴重的“一缺兩低”,即老師的數量稀缺,教學能力低,漢語水平低。雖然目前國家已經采取了相關措施,對于老師的雙語培訓力度也在不斷加大,但是老師的數量和教學水平仍然難以滿足新疆少數民族小學漢語教學的需求。
2.雙語師資隊伍具有不穩(wěn)定性
目前新疆少數民族的雙語老師,不僅數量少,而且?guī)熧Y隊伍還不穩(wěn)定。很多雙語老師都是特崗老師、代課老師和擁有臨時編制的老師,這些老師的工資待遇都比較低,因此,很少有長期進行教學的,師資隊伍很不穩(wěn)定。
3.漢語專業(yè)的教學特點不明確
據相關資料顯示,新疆少數民族的小學老師經常將漢語母語課型和漢語教學混淆,并且對語言環(huán)境、教學要求、教學目的以及教學重點內容確立等方面很少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不了解漢語教學的規(guī)律,只知道機械地圍繞教材,很難突出教學重點,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4.教學模式不統(tǒng)一
教學模式是保證教學過程有序進行和教學質量的前提,筆者查閱資料得知,只有一部分少數民族語文老師在漢語教學中能夠把握正確的教學模式,很多老師都缺乏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在課堂上主要以自己講解為主,導致漢語語言教學的效果普遍不理想。
二、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小學生漢語學習效率
1.加強對漢語老師的培訓力度
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老師,老師在教學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新疆少數民族小學漢語老師的教學素養(yǎng)、教學能力、知識水平和職業(yè)素養(yǎng)等都影響少數民族小學生對漢語的學習和掌握。因此,若想改善新疆少數民族小學生的漢語學習情況,首先就要加強對漢語老師的培訓力度,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1)提高漢語老師的漢語水平。(2)提高漢語老師的教學能力。(3)提高漢語老師教學的理論水平。
2.營造良好的漢語語言氛圍
氛圍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如果新疆少數民族小學生在良好的漢語語言環(huán)境中時間長了,耳濡目染,也會掌握一定程度的漢語知識。目前,課堂仍是新疆少數民族小學開展?jié)h語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漢語老師要重視對課堂氛圍的營造,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在漢語課堂上多開展一些交際性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去說,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對漢語詞語的印象,而且也提高了學生對漢語知識的應用能力。當然,除了創(chuàng)設課堂上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課下也可以給小學生營造漢語學習的氛圍,例如,學??梢越M織學生參觀和游覽能夠體現漢語文化的博物館,加深和漢族學校之間的合作,為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創(chuàng)設說漢語的環(huán)境。
3.重視教材的選用和開發(fā)
教材是學生接觸最多的學習資源,教學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的學習效果,因此,學校要重視漢語教材的選用,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不同來選用合適的教材,以適應漢語教學需求為主要目標,除此之外,還要不斷開發(fā)課下的漢語教學資料和輔導材料,例如,漢語雜志、漢語報紙和一些漢語的課外書籍等,最大限度地滿足少數民族小學生學習漢語的需求。
綜上所述,小學是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基礎階段,也是重要階段,新疆少數民族小學生漢語學習正由感性向理性轉化,逐步掌握一些漢語,理解漢語語言資源的價值。因此,新疆少數民族小學要重視對小學生漢語文化的培養(yǎng),讓小學生通過漢語語言來認識社會和發(fā)展自我,更好地適應社會。
參考文獻:
[1]好運.少兒暑期班漢語分級測試設計:以“華語之橋”暑期漢語項目學生為例[J].國際漢語教育,2015(1):14-17.
[2]迪里達古麗·達吾列提拜,沙吾列·孜卡呢.培養(yǎng)學生漢語學習興趣的方法[J].新課程(小學),2012(4):7-10.
[3]姜青山.論延教版小學《漢語》教材高年段“口語交際”的編排特點[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4(5):4-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