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小學低年級兒童容易在學習中“邊學邊忘”,識字、認字又是學習語文學科的基礎,面對兩三千的識字量,老師必須通過各式各樣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小學生對漢字的興趣,構建高效識字教學課堂,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高效課堂
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課程,重點教學內(nèi)容是識字、認字,這也是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基礎教學,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識字量,那么必然會給后續(xù)的閱讀、寫作帶來障礙。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除了教學模式上的固守陳規(guī)之外,識字、認字的范圍也常常僅限于課本教材,至于教材之外的生字很少涉及,然而我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遠不是薄薄的一本語文書便能囊括的,即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課本中的漢字,其識字量也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提高,從而禁錮了語文能力的發(fā)展。針對6、7歲孩子普遍具備的好動、愛玩、記憶力強、“忘性大”的特點,老師在識字教學中,應該采取與低年級學生的性格、認知能力相符的教學手段,讓孩子們邊玩邊學、邊學邊用,將寓教于樂的素質(zhì)教育理念真正落實到語文課堂中。
一、營造生動的語文課堂,激發(fā)兒童的識字興趣
雖然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但老師同樣可以利用6、7歲孩子好奇心強的特點,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識字、認字的學習中來,整合猜謎語、編故事、編兒歌、編口訣、做游戲等各種方式,為學生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上獲得學習漢字的樂趣。
1.編故事
每個漢字的結(jié)構、字形、讀音、意義都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有它各自獨特的造字原理。6、7歲的兒童想象力豐富,老師可以借助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將文字的字形、結(jié)構特點等聯(lián)系在一起,把單個的漢字串起來,融入帶有情節(jié)與感情色彩的故事中。
比如,筆者讓學生講述一段經(jīng)歷或者自行創(chuàng)作一個故事,其中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有“陽”與“朵”兩個漢字。于是,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編了這樣的故事:要下雨啦!太陽公公和云朵小姐都不見了,它們?nèi)チ四睦??哦,原來太陽被云朵鎖在了屋里,太陽公公出不來,于是就傷心地哭了,所以天才會下雨。后來,云朵把屋子打開,太陽公公出來啦,綻放出了快樂的笑臉,所以雨停了。
2.編口訣
把一些結(jié)構復雜、筆畫多、難寫難記的漢字變成易于記憶的口訣,能夠有效提高兒童的識字效率。比如,種——禾苗種在水田中;朋——一雙月亮交朋友;告——一口咬掉牛尾巴;樹——村里的樹木對對齊;念——用心學習、認真念書;回——口中有口難開口。最開始,可以由老師來編口訣,熟悉以后,鼓勵學生自己編,通過這種方式加深對漢字的記憶。
3.猜字謎
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只是一筆一畫地把漢字寫在黑板上,雖然通過反復地練習學生也能記住,但這種記憶卻帶有“死記硬背”的性質(zhì),而且學生對漢字的含義理解得也不夠深入。而“猜字謎”卻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在思考中記住漢字的結(jié)構、讀音和意義。比如,“四張口、一顆心是什么字?”讓學生猜一猜,誰猜到可以上臺把謎底寫在黑板上,這樣學生對“思念”的“思”這一漢字的記憶會更為深刻。再如:“上面小、下面大是什么字?”如果學生沒有猜出是“尖”字,那么老師可以拿出鋼筆、三角尺、剪刀這些比較“尖”的物品來給學生一定的提示,引導學生思考。
4.“加一加”和“減一減”
(1)加一加:在學生已經(jīng)習得的漢字中加入一個偏旁,讓它變成新的漢字,無論是學習還是記憶都變得簡單。比如學生學會了“也”這個字,分別在它的左邊加上“亻”和“女”,就會變成兩個不同的漢字。比如:“冬”字的左邊分別加上“纟”和“亻”,就會變成“終”與“佟”,通過這種方法舉一反三,讓學生掌握某些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
(2)減一減:在學生學過的漢字中減掉一部分,讓它變成新的漢字。就像“法”去掉三點水,就是“去”字;“家”的上面部分掉下去就變成了“冢”字。也可以把這種學習方式改編成游戲,比如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令”字與“頁”字,然后讓其他孩子說一說:這兩位同學合在一起是什么字?減掉它們其中的一個又會是什么字?
5.隨機識字認字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一去二三里》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想一個辦法來學習“去”字,有的學生說是“云”上加一個豎就是“去”,還有的學生說“土”字下面加兩個筆畫就是“去”,用這種方法隨時把學生帶進識字學習中,日積月累地提高識字量?!罢Z文園地”里有一個“我的發(fā)現(xiàn)”小節(jié),老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尋找漢字、詞語、句子中的規(guī)律,比如:“語文園地一”里有兩種識字方法:加偏旁和換偏旁;“語文園地五”里有反義詞的識字;“語文園地六”中包含了兩種趣味識字法:加一筆和減一筆。讓孩子們了解漢字的規(guī)律,學會認字的方法,再遇到結(jié)構相似的生字,學生就會通過識字方法自己學習,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6.多媒體輔助識字
筆者在教“島”和“梨”兩個字時,首先向?qū)W生展示了“島”和“梨”的圖片,給學生最直觀的實物形象,然后在圖片旁用動畫效果來呈現(xiàn)這兩個漢字,依次閃動構成“島”與“梨”的兩部分,幫助學生辨別字形,加深對字形的記憶。又如:在教學“嘩、哇、呱”等聲音類的漢字,筆者先通過多媒體播放各種動物的叫聲,讓學生一一識別,當學生說是青蛙叫時,筆者便出示“呱”字,以此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在閱讀中貫穿識字認字
1.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字義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筆者為了讓學生理解“畫”字的不同含義,要求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分別指出“一幅畫”的“畫”與“畫竹葉”的“畫”在字義上有何區(qū)別。在仔細的朗讀、領悟中,學生知道了“一幅畫”里的“畫”是名詞“圖畫”的意思,而“畫竹葉”里的“畫”是動詞,也就是作者的動作。筆者接著又讓學生各自說說自己喜歡畫什么畫?然后再用“畫”字組成不同含義的詞,最終讓學生明白,即使是同樣的漢字,在不同的語境中代表的意義也會有所不同。
2.預習與合作
在課文的預習環(huán)節(jié),筆者要求學生圈出課文中不認識的漢字,然后借助拼音自主學習,再把學會的漢字大聲讀出來。在通讀完整篇課文之后,筆者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各自的小組內(nèi)識字認字:4~6人圍坐,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依次輪流讀生字,每個字讀三遍,如果小組長領讀時讀錯了,或者遇到自己不認識的字,其他小組成員可進行補充與指正,在相互合作中加強對漢字讀音及字形、結(jié)構的記憶。生字學習結(jié)束后,各小組發(fā)表自己的識字方法,大家互相評價、取長補短,共同討論出最簡單、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將識字課堂延伸至生活實踐,拓寬識字環(huán)境
1.課外識字
當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完《在家里》一文時,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yè):放學回家看一看房間里有哪些電器、家具及常用的生活物品,一一說出這些物品的名稱。通過班級微信群,筆者通知了各位學生家長,在卡片上寫下各類家電、家具的名稱,并一一對應貼在上面,幫助孩子對照生活中的實物識字、認字。
2.在生活中識字
漢字無處不在,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老師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機會,如旅游、逛街、游戲、參觀等,鼓勵學生多看、多問、多記。比如:這個飯店叫什么名字?那個廣告欄里寫的什么字?在不知不覺間積累生活常用字,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小學經(jīng)常會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班級活動等,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識字環(huán)境,語文老師應該樹立起“隨時識字”的意識,在帶領學生游戲、郊游時,路上可以和學生一起猜字謎、編兒歌、背課文,把課堂知識拿到課下,讓學生鞏固識字、隨時認字、善于發(fā)現(xiàn)生字,在玩耍中培養(yǎng)低年級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
3.開展“識字加油站”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識字動力
漢字語言可以通過各種載體進行傳播,比如班級黑板報、手抄版、班級園地、校園中懸掛的標語、宣傳欄、告示欄等。在課間休息時,老師與孩子一起參觀學校,沿路引導學生識字:比如宣傳牌、黑板、公告欄中其他班級同學的姓名;或者借助識字卡片、隨處可見的實物等識字,像教室里學生每天都接觸的黑板、粉筆、講臺、錄音機、電腦、窗戶、掃帚等等,筆者都會盡可能地在上面貼上識字卡片,給學生創(chuàng)造方便的實物識字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自覺識字、認字的習慣,定期舉行識字比賽,把水果、植物、動物、人物等圖片分類,比一比哪位學生的識字量多。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過程,整個過程都將貫穿著識字、認字,而且識字方法各式各樣,老師應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結(jié)合所教的漢字特點,采用最恰當?shù)姆椒▉韼椭鷮W生理解字義、字形、字音和結(jié)構,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豐富語文課堂形式,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充滿樂趣的語文課堂中完成識字任務,提高識字量,在快樂中獲得知識。
參考文獻:
[1]金雯.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6(34):116-117.
[2]方云.低年級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3(33):104-105.
[3]唐輝艷.讓孩子快樂、高效識字:淺談低年級的識字教學[J].學周刊,2011(12).
[4]徐嘉笛.淺談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J].科教文匯,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