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文閱讀是對教科書閱讀的有益補充,基于教材而又豐厚教材。結合部編版一年級上冊教材,從議題確定、文本選擇、問題設計三方面來談談群文編組。
關鍵詞:群文閱讀;結合教材;群文編組;議題確定;文本選擇;問題設計
蔣軍晶老師群文閱讀課程的推廣,如一縷清風吹進了閱讀課堂。群文閱讀是對教科書閱讀的有益補充,基于教材而又豐厚教材。要想使群文閱讀真正拓寬閱讀內容,超越教科書,增加閱讀量,就要在群文閱讀的編組和群文閱讀教學方法、策略上下功夫。下面筆者以部編版一年級上冊教材為例,從議題確定、文本選擇、問題設計三方面來談談群文編組。
一、議題確定
“群文閱讀”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群文編組,群文編組要找準相關度和關聯(lián)性,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確定議題。
今年秋季開始,我們開始使用2016部編版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根據新教材的編排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與一年級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
1.內容專題
入學教育部分,我確定的議題是“我是一年級小學生了”,針對一年級新生精選內容,既有課本的《上學歌》,激發(fā)孩子對上學的熱望,又有繪本《大衛(wèi)上學去》是對幼小的一個銜接,還有兒歌《上課要求》,讓孩子在誦讀兒歌的同時,明白上小學后,上課該怎么做。
2.多文體
開始學習課文了,我確定的議題是“感受四季變化”。講讀課文《秋天》,讓孩子得意、得言;自讀兒童詩《小雪花》,體會冬天的特點;繪本《小牛的春天》是在體會秋冬特點的基礎上,感受四季變化。選取的文本既有課文,又有兒童詩,還有繪本,多種文體指向四季變化。
3.表達方式
學習《比尾巴》一課時,我確定的議題是“問一問,答一答”,講讀課文《比尾巴》,自讀兒歌《問答歌》和課本上的童謠《誰會飛》。表達方式是相同的,都是有問有答,但又各不相同,讓孩子在學習的同時,體會問答歌的妙處。
4.人文專題
《大還是小》是第七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我確定的議題是“成長的滋味”,選擇的一組群文是課文《大還是小》、繪本《我喜歡我的小毯子》、兒童歌曲《長大的感覺真好》。學生在課文學習、繪本閱讀和歡快的音樂聲中,和作者產生共鳴,體會到自己的成長。
5.人物專題
《小蝸?!肥且荒昙壣蟽缘淖詈笠徽n,我確定的議題是“關于蝸牛……”講讀課文《小蝸?!?,自讀林良的詩《小蝸?!?。孩子自會在快樂閱讀中,體會蝸牛的特點,感受故事、詩歌的美妙。
二、文本選擇
選擇的文本要有相關度,甚至達到結構化。針對一年級學生組織的群文,要關注學生興趣,讓孩子喜歡讀、喜歡看。
如議題“問一問,答一答”:我選擇的一組文本是課文《比尾巴》,兒歌《問答歌》和課本上的童謠《誰會飛》。
這樣的一組文本,圍繞一個閱讀目的,選擇一組相關的作品,進行功能性閱讀。孩子不僅能感受到問答歌的妙處,還能在后面接上一兩句,既培養(yǎng)了語用能力,又發(fā)展了思維能力。
再如議題“感受四季變化”:我選擇的一組文本是課文《秋天》、兒童詩《小雪花》、繪本《小牛的春天》。
兒童詩《小雪花》:是誰敲著窗戶沙沙沙?/是我,是我,我是小雪花。/我從天空中飄下來,/告訴你們冬天來到啦!
繪本《小牛的春天》:春天來了,雪融化了,泥土露出了臉,草兒冒出了嫩芽……小牛的角長出了一點點。
顯然,這樣的一組群文很容易使孩子感受到四季的變化及輪回。當然孩子還不能準確表達,但孩子是能夠感覺到的,也將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想起曾讀過的課文、詩歌或繪本。
三、問題設計
問題設計把一組群文聯(lián)系起來。以上文中提到的“問一問,答一答”為例。講讀完課文《比尾巴》,孩子很容易發(fā)現(xiàn)第一、三小節(jié)是問,第二、四小節(jié)是答。再閱讀兒歌《問答歌》和課本上的童謠《誰會飛》,引導學生比較思考:聰明的你找到這三篇相同的地方了嗎?學生很快在比較閱讀中發(fā)現(xiàn)這組文本問號和句號的秘密,明白一問一答的形式,再引導學生男女生對讀,學生很快就能背誦下來。再引導學生找不同的地方。能力強的學生還能發(fā)現(xiàn)《比尾巴》是寫各種動物不同的尾巴;《問答歌》是寫各種圓圓的東西;《誰會飛》在問“誰會飛”后,又追問“怎樣飛?”運用橫向比較把三篇文本聯(lián)結起來,從而發(fā)現(xiàn)問答歌的奧妙。此時,引導學生接上一兩句是水到渠成的事。
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議題,依據議題進行文本選擇,依據文本和要達到的目的進行有效的問題設計,才能完成群文編組。群文編組又是群文閱讀的基礎,只有在群文編組上下功夫,才能通過師生同讀共議,提高閱讀能力,養(yǎng)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蔣軍晶.優(yōu)質的“群文”是如何形成的[J].小學語文教師,2015.
作者簡介:朱榮霞(1974—),女,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就職學校:河南省清豐縣第一實驗小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