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宏軍
【關鍵詞】 物理教學;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9—0075—01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初中物理教學由之前的應試教育模式逐步向素質教育模式過渡,這有利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與工作中具備較為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其中,德育對學生的品質精神有著非常良好的促進作用,而初中物理本身又屬于一門自然基礎學科,學習初中物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能夠勇敢的面對困難、挑戰(zhàn)困難、戰(zhàn)勝困難,還能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德育的滲透。
一、提高教師自身道德修養(yǎng)
教師作為教育的實施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其自身的道德品質對學生有著最直接而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首要條件就是提高教師自身道德品質,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效仿的楷模,真正做到教書育人。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既要言傳又要身教,真正做到教書育人。教師要熱愛教育工作,奉獻自己的一片愛心,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想學生之所想,以更大的工作熱情與激情參與到教育教學工作中來,為學生的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教師還要有認真踏實的求實精神。光是工作的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踏實的求實精神,不斷學習,緊跟時代步伐,做到專業(yè)基礎知識扎實,認真求知,不斷探索,不畏艱險,勇攀知識高峰。同時既要做到專又要博,認真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做一個創(chuàng)新型、求知型的現代教師。
二、結合物理學科教學內容進行隱性的有機滲透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并不是要求教師在進行學科內容教學時,將愛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道德等德育內容作為授課內容,逐一對學生進行詳細講解,這樣就會喧賓奪主,主次不分。尤其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大部分章節(jié)內容的德育因素并不突出,而是融匯在對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對于這些內容,應將德育內容滲透于知識講解過程中,并不一定非要將德育內容提到課堂教學的高度。因此,“德育滲透”的重點在于滲透,即如何在不影響物理學科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將德育內容隱性地穿插于課堂教學內容與過程中,使學生在學到物理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例如,在講解“靜摩擦力與動摩擦力”時,教師可提示最大靜摩擦力就是靜摩擦力轉變?yōu)榛瑒幽Σ亮Φ呐R界點,這實際上就滲透了量變到質變的哲學觀點。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教學時,并不需要將量變到質變的觀點從哲學角度進行詳細地教學,而是通過對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相互轉換的介紹,引發(fā)學生的類比思想,使他們自覺地將兩者聯系起來,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再如,物體溫度的變化會引起物態(tài)的改變,而物態(tài)的改變又會導致體積、密度等量的變化,讓學生進行比較,自然地滲透量變、質變規(guī)律的教育。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物理活動滲透德育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教師可以適當開展一些物理活動課和物理主題活動,來達到對學生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德育教育。對物理問題的研究,要準確、嚴密。在教學中,可通過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物質結構的測量及超導現象研究等情況介紹,教育學生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認真、細心的良好習慣。通過大量演示實驗教育學生研究物理學的過程一點也離不開實踐,使學生在用實踐研究物理問題的過程中,養(yǎng)成尊重事實、誠實的品德。通過“神州五號”、“神州六號”的順利升空。楊利偉、聶海勝、費俊龍等航天員,核實驗成功的介紹,告訴學生這是協同合作的結果,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觀念和相互合作的習慣。物理的產生和發(fā)展,從來就是和生產實踐與科技水平密切相關的。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順利地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評價物理教學的重要標志,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把“學”與“用”緊密結合起來。
總之,教學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機的隨時捕捉,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也是一種教育的藝術。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從局部看是細微的,但滴水成河,積沙成塔,一個標點、一句話、一道習題、一個實驗,都能啟發(fā)學生情感,啟迪學生思維。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