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摘 要: 教學改革要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中心,教師講解為輔。但歷史教學中教師的講授具有特殊的價值,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歷史認識的重要手段。這就要求教師與時俱進,在講授的內(nèi)容選擇、語言運用、教學手段的配合等方面認真研究,精心設計,從而科學、高效地使用講授法,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 歷史教學 講授法 歷史味道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語言,通過描繪情景、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闡述規(guī)律等,系統(tǒng)地向?qū)W生傳授歷史知識和發(fā)展學生智力的一種方法。講授法的優(yōu)勢在于,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獲得大量的系統(tǒng)的知識。教師合乎邏輯的論證,巧妙地設疑置疑,以及生動形象的語言等,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教育。但講授法的弊端顯而易見,一旦操作不當,如講授過多,專注知識目標,缺乏邏輯性、思辨性等,教學就容易進入滿堂灌、注入式的深淵。在當前課程改革中,傳統(tǒng)的講授法作為“舊教育傳統(tǒng)的殘余”成為許多人口誅筆伐的對象,備遭指責,其主要原因是講授被我們用得太多、太濫、太單一、太機械、太乏味。那么,傳統(tǒng)的講授法能否揚長避短,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呢?下面筆者結合歷史教學的實際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好講授法的策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講授要惜言如金
即講授要省時簡潔。所謂惜言如金,一是要控制好講授的時間,講授不能太多太濫。課堂上有的老師唯恐學生聽不懂,理解不透,介紹知識唯恐不全面,講授面面俱到,翻來覆去,不厭其煩,占據(jù)課堂的全部陣地,不斷地向?qū)W生發(fā)射知識的炮彈,成為課堂語言的霸主。在教師的語言進攻下,學生缺乏對知識反饋的時間和空間,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壓制,到頭來只能是教師精疲力竭、苦不堪言,學生了無興趣、昏昏欲睡。因此,講解首先要控制好時間,能不講絕不講,能少講絕不多講,要留下適當?shù)目瞻?,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思維架起騰飛的彩虹。二是講授的語言要簡潔,不拖泥帶水。歷史教師應該有良好的語言習慣。講授要精練,不煩瑣,需要簡時,畫龍點睛,一兩句傳神,只言片語而百意盡明。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在平時注重加強語言的修養(yǎng),在課前對教學語言進行錘煉,推敲語句,斟酌詳略等,做到既不煩瑣,又不過分簡略,恰如其分地表達所要講解的歷史知識。
二、講授要以點帶面
即講授要有針對性,要講到點子上。講授占用的時間不能過長,因此,講授應在“點”上下工夫。在講授的過程中善于抓住實質(zhì)和關鍵,講在點子上,以點帶面,用精練的語言解決學生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所謂講在點子上,就是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現(xiàn)實社會中的熱點、焦點。對確立的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教師要在講授中適當?shù)匮a充材料,從時間上加以保證,將其講深講透,從不同層次上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握關鍵點。針對現(xiàn)實社會中的熱點、焦點,教師應從歷史學科的特點出發(fā),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和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認識、理解或把握重大現(xiàn)實及熱點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批判、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養(yǎng)成關心社會、關心現(xiàn)實的習慣。
三、講授要有聲有色
即講授要有激情,講授的語言要通俗、明白、有趣味性。歷史課的講授與語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歷史學科研究的領域之大,涉及面之廣,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能觸及許多的歷史表象和歷史概念,這些都是無法再現(xiàn)和實驗讓學生逐一直接感知的,缺少感性認識,無法形成真實的感性材料,無疑給教學帶來一定的障礙,因而教師如果在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和有趣的歷史教學語言,變抽象為具體,變深奧為淺顯,變枯燥為有趣,就會使學生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體驗,為學生提供觀察、想象、思維和記憶的良好條件,學生才能在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講授的引導下邁入知識的殿堂。
此外,教師的講授應該充滿情感,富有激情。教師飽滿的精神,可以振奮學生,課堂伊始學生便能很快進入角色,呈現(xiàn)出良好的狀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濃烈的感情,高昂的情緒,富有情感的語調(diào)都可以感染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情感的投入,帶動學生思維的快速運轉,使其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中,用自己的頭腦思考歷史,用自己的心靈感受歷史,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四、講授要科學嚴謹
科學知識的表達,要求語言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歷史教學的思想性和科學性是緊密結合的。歷史知識自身的科學屬性,就自然決定歷史教學語言的科學與準確、嚴謹與規(guī)范。要反映過去事實的客觀真實性,為學生提供科學的信息,這是講授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講清歷史表象和歷史概念。教學語言要嚴防表述的隨意性,不能為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任意夸張或做任何臆斷,從而對學生產(chǎn)生誤導,誤人子弟。同時,教師要刻苦鉆研教材,加深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在教學中通過加強對課文的概括,用簡潔、正確、科學、規(guī)范的語言傳授知識。
五、講授要循循善誘
即講授要具有啟發(fā)性。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薄痘A教育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的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jīng)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綱要強調(diào)課堂教學要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法,強調(diào)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強調(diào)課堂教學要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樂于探究問題。
講授與啟發(fā)式教學不應該是一對矛盾,講授應該是貫徹啟發(fā)式教學的途徑之一。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學習態(tài)度是否積極,不完全取決于課堂形式,而是取決于形式是否能激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需要。因此,歷史課的講授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狀況,運用啟發(fā)式的語言,一方面向?qū)W生展示教師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另一方面有目的、有意義地將所授的歷史知識內(nèi)容進行置疑,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去思考什么,怎樣思考,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使他們的思維活動能隨著教學內(nèi)容的層層展開,步步深入,進而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已有的知識,對具體的史實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得出結論,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這個過程是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多種能力的途徑。
六、講授要相得益彰
即教學中根據(jù)具體情況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相互配合,交替使用。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中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已成為一股洪流。順應教學改革的需要,堅持教學方法的開放性,講授就需要揚長避短。講解的優(yōu)點是簡便易行,傳播的信息量大。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也存在師生交流較少的弊端。課堂上教師從一而終的單一的講授很難抓住學生,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不能自始至終使用一種教學方法,而必須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學生的狀態(tài)、教學任務,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綜合選擇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使之相互配合,最優(yōu)結合,以整體優(yōu)化,優(yōu)勢互補,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入,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呈多元化發(fā)展的今天,對于講授法,只要合理地、科學地運用,就可以使教學向著素質(zhì)教育、深化改革方面健康發(fā)展,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軍.歷史教學新視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季紅利.歷史教學應“講”藝術.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4,4.
[3]趙亞夫,主編.齊渝華,石薔,編著.歷史教學課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4]趙亞夫,主編.張靜,李曉風,姚嵐,孫楠著.歷史學習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