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厚
摘 要:課堂活力就是使課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充滿生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積累知識、培養(yǎng)能力、增強情感、提高素質。
關鍵詞:歷史教學;課堂活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9-086-1
歷史是一門具有趣味的學科,但在很多學生眼中歷史課堂卻是枯燥乏味、死氣沉沉的。長期以來,歷史課堂教學沿襲的是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加之教師教授的知識僅僅局限于課本,缺乏史實,使得歷史課成了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的代名詞。筆者認為,使歷史課堂充滿活力的策略是多種多樣的,現總結以下幾條,以此求教于方家。
一、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歷史教學提供給我們的資料是豐富多彩的,在教學中,我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從課堂導入到作業(yè)的設計,我都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多種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學生,使之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錄像、投影、音樂、圖片、實物、歌曲、故事、謎語以及角色表演等,都是我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目的就是再現歷史情景,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進入學習主人翁的角色,并貫穿課堂的始終。如講七年級上冊第18課《三國鼎立》時,課前剪輯了《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播放,把學生一下帶到了那個時代,接著出示曹操畫像,問:歷史上的曹操真是一個陰險奸詐的小人嗎?由此學生的積極性馬上調動起來了,講課中間也穿插不少錄像、地圖、活動與探究等,還讓學生上臺表演,從而使整節(jié)課學生的學習處于積極主動中。
又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18課《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一課時,我精選了有代表性的四句歷史詩:“青山有幸埋忠骨,留取丹心照汗青。未敢忘危負年華,開辟荊榛逐荷夷?!苯柚姼璧镊攘?,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出了如下問題:“青山有幸埋忠骨”頌揚了誰為之獻身的怎樣的事業(yè)?“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誰名垂千古的怎樣的氣節(jié)?“未敢忘危負年華”展示了誰深明大義的怎樣的志向?“開辟荊榛逐荷夷”記述了誰吞吐山河的怎樣的斗爭?這些問題,從一個新穎的角度,把岳飛、文天祥、戚繼光、鄭成功四位英雄志士的志向和胸懷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多媒體的設計又給問題的展示增添了特殊的效果。
二、運用幽默語言,營造融洽氛圍
英國學者M·鮑爾在《幽默教學:一門表演的藝術》一文中指出:“理想的教師應該達到藝術的教學水平,善于利用幽默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學的更好?!比绻f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那么,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特別是幽默語言的運用則是這門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課堂更是如此。
在歷史課堂上,教師恰當地運用幽默語言,可以妙趣橫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其自覺地學習?!敖虒W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教是為了不教”這才是我們教學所達到的最高境界。教師恰當地運用幽默語言,可以幫助學生提神清腦,提高學習效率。歷史教學中,在講授一些概念性的問題時,學生們可能會因為內容枯燥而興趣索然甚至打瞌睡,此時,教師如果能來一段幽默語言,不僅提醒了學生,而且還活躍了課堂氣氛,可謂是一舉兩得。課堂是教學活動和師生交往的主要場所,由于高中學生正處于心理波動期,容易激憤,情緒不穩(wěn),在對社會、他人和自我關系上,易出現困惑、苦悶和焦慮,對父母、老師的教育也表現出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難免會出現一些偶發(fā)狀況,如果教師能夠適時捕捉契機,恰當運用幽默語言,可以避免直接沖突,融洽師生關系,創(chuàng)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那么,如何在歷史課堂上恰當地使用幽默語言呢?我認為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巧用成語、詩歌、對聯,可以妙用諧音、方言、諺語,也可以運用網絡流行語。例如,在講開國大典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的講話,教師可以用湖南話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庇秩纾瑢W生上課遲到,教師不是直接批評他,而是引用歌詞:“你知道我在等你嗎?”想要處罰學生時則說:“唉,我總是心太軟?!庇浀靡淮稳ヂ犇辰處煹恼n,該教師講解“和諧”時說,“和”字左為食右為口,“諧”字左為言右為全,意思就是說老百姓既有飯吃,又有話講,是不是和諧?妙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失時機地使用幽默語言,妙語連珠,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創(chuàng)造寬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覺地進入樂學狀態(tài),促進學生健康、樂觀、全面地發(fā)展。
三、培養(yǎng)師生情感,提倡探究學習
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教師和學生,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對完成教學目標至關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親師性”較強,如果他們對某位老師有好感,便對這位老師的課感興趣并格外重視,學習成績也較為顯著。反之,如果他們不喜歡某位老師,由于逆反心理他們也就不愿或不學這位老師的課。所以,老師要深入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時時刻刻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當然,這并不是說他們的缺點不可批評,可以聽之任之,而是批評和表揚要出于同一個目的,那就是愛護他們。因此,批評的方式比批評本身更重要,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不侮辱他們的人格,從內心讓他們感到老師的批評是誠摯的愛。
新教材提倡探究性學習,最終的學習成果多是通過文字材料來表現的,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對學生也是很適合的。在教學中,我也嘗試用它來展示學生的能力,例如,我曾經讓學生先后寫過《北京人的一天》《我眼中的武則天》《話說運河》《給日本中學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殺不能忘記》《科技革命利弊談》,等等。
總之,課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而課堂活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效率。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我們教師在有效教學的過程中,還應注重課堂活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來大大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