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紅
摘 要:計算是學生日常生活基本能力之一。同時數學教學中的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等領域都需要計算活動的參與,可見計算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新課改中,大多數教師都會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利用數形結合幫助學生理解算理,也注重算法的多樣化和優(yōu)化。但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還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有的學生甚至多次重復犯某個錯誤,而老師常常把錯誤歸結于學生個人的“馬虎、粗心”。其實不然,學生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對易錯題題型的成因進行分析,在錯誤上“做文章”,變“錯”為“寶”,適時提前干預,促進學生思考,從而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易錯題;干預;跟進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小學生要具備一定的計算能力與數學思考能力。”從平常測試中發(fā)現,學生計算的錯誤率極高(約10%),錯誤屢見不鮮,也不只在后進生中出現。但錯題千萬別“錯”過,“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布魯納語),教師應帶領學生直面錯誤的煩惱,審視錯例的成因,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本文將擷取學生經常出現的幾例典型錯例,有針對性地分析“錯因”并提出有效的干預和跟進策略,試圖幫助學生走出困惑,走出易錯題。
一、計算方法,理解中掌握
“最好的學習是從差錯中學習?!北娝苤?,算理是計算教學的靈魂。教師要讓學生理解算理,真正掌握計算法則要當成重要的教學任務。實際教學中,數學老師大多能直觀地讓學生通過觀察、演示、操作,理解算理,從而掌握計算方法。但一些學生還只停留在模仿階段,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師要及時了解可能存在的問題,挑選典型錯例,與學生一起分析、探索,把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比如,用豎式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52×31,預測學生可能出現這樣的錯誤(如圖1、圖2)。
通過和部分學生的談話,發(fā)現學生學習的困惑在于“為什么會出現兩層積?用第二個因數中的3去乘2,得到的積末位應寫在哪里?為什么寫在此處?”這是本課知識點的重難點所在,也是學生最易錯處。探明癥結所在后,教師應在新授課時引導學生從直觀情境圖、算式的意義,位值制思想等方面打通“算理”和法則之間的通道,幫助學生理解:乘數中個位上的1和2相乘得1個2(即2),所以2寫在個位上,十位上的3和2相乘得6個十,所以6應該寫在十位上而不是個位(圖3)。理清算法,學生真正地理解了“十位上的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每位上的數”的計算方法。
在此,教師及時捕捉學生關鍵性錯誤,成為引導學生再度探究的學習資源,以學定教,在學生思維障礙處提前進行干預,引領學生思考,讓學生在錯誤中,發(fā)現、探究、進步獲得發(fā)展,提高學習效率。
二、加強對比,減少負遷移
奧蘇泊爾認為,知識遷移就是人們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知識學習發(fā)生影響。而如果已知的知識技能對學習的新知識技能產生干擾,起消極阻礙的影響,稱為負遷移。對于容易混淆的計算問題,或為了突出新知識的特征,我們在幫助學生疏通知識間的聯系時,要盡量讓學生排除負遷移的干擾,克服定式思維的消極效應,辨析其中的內涵、特征和規(guī)律,實現知識的正遷移。
學完簡便計算后,再進行四則運算的練習時,我們發(fā)現負遷移的現象很普遍。比如:計算1.25×8 ÷1.25×8和100÷25×4,很多學生兩題的計算結果都錯答為1。由于學生對125×8=1000,25×4=100非常熟悉,這樣的強信息已經駐足在學生腦中,當遇到與強信息相似的新信息時,原有的強信息自然浮現,想簡便的強信息成分干擾了對運算順序的思考,“同級計算從左往右依次計算法則”的理解,受到簡便計算的負遷移的影響,導致學生運算順序上的錯誤和失誤。
針對此類易錯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細細研讀教材,對學生可能產生的思維誤區(qū)提前預見,設計對比練習。比如設計判斷題:
25×(8×4)=25×8+25×4(乘法分配律和結合律的混淆,提前干預)
46 + 54×3=(46 + 54)×3(加減混合運算與乘法分配律的混淆,提前干預)
191 - 36+64=191-(36+64)(加減混合運算與連減簡便計算的混淆,提前干預)
這樣,教師提前對典型錯例題進行干預,引導學生議錯、辨錯,在對“錯誤”的辨析和篩選中有序完成正確知識結構的重建,減少知識盲點堆積,徹底擺脫負遷移的影響。
三、錯題收集,反思中領悟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很多錯題是老師講、學生練,練了又講,反反復復,同樣的錯誤依舊頑固地擺在眼前。究其原因,小學生的自覺學習的意識比較差,訂正錯題往往為了完成任務,不能從根本上去分析錯誤的原因,沒有與之前的錯誤做比較,更是缺乏收集錯例、歸類分析的習慣和對錯題的細致總結和反思的能力。
教育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只有當總結和反思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時,糾錯才不會是被動地、索然無味的,而是自然的、主動的,是孕育了智慧成長的。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記錄思維的盲點,記錄糾錯的心路歷程,并把各類型的錯題進行歸類,分析同類錯題的錯因,解決此類計算題的解決策略,形成學生自己的“錯例集”,達到解一題,帶一串,通一類的效果。
下面是一位學生針對有余數的問題收集的錯例集:
錯誤:2.5÷0.4商是6,余數是1。
正確:2.5÷0.4的商是6,余數是0.1。
老師說這類題是考查余數所在的數位問題,豎式中的1表示1個0.1.我們常常被豎式中“1”所迷惑而導致錯誤,其實,1在十分位上表示1個0.1即0.1,所以2.5÷0.4的余數是0.1,而非“1”,我們做作業(yè)也可以這樣想:2.5里面扣掉6個0.4還剩1個0.1(即0.1),而不是剩下1。班上的某個同學告訴我,根據除法中,余數要比除數小這題的余數要比0.4小,所以余數當然不會是“1”,原來估算也是一種好辦法呀!這樣理解清楚了,相信我以后不會再錯了。
“計算錯題集” 可以讓學生自己經常翻閱、時時復習,自覺完成對知識進行解構和重構的過程,探其精微,天天出新,厚積薄發(fā),獲得成功。教師還可以組織錯題集漂流活動,讓錯題集在同學間互相傳閱,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別人的錯題分析,吸收別人的經驗教訓,借鑒別人的經驗,通過學生間的坦誠交流,取長補短,創(chuàng)建一個富有團結性和發(fā)展性的學習共同體,在相互“碰撞”中共同成長。
計算偶爾出錯,是在所難免的事,其實學生的錯誤也是對教師教學有效性的一種檢驗,讓學生“少錯、無錯”是我們教師要追求的一種境界。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產生錯題的原因,從而有的放矢地干預和跟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教學智慧,幫助學生“避錯” “糾錯”,讓學生做到“少錯”甚至“無錯”,實現領悟方法和發(fā)展思維的雙贏。
參考文獻:
[1]於小麗.提高計算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思考[J].小學時代:(研究教育),2011,(9).
[2]高 英.淺談遷移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1,(12).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梅嶺街道鳳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