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清
摘 要:經濟生活不僅反映了高中思想政治課新課標所規(guī)定的基本內容,在學習內容上還為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拓展、延伸的平臺。本文以高中政治《經濟生活》教學模塊為視角,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高師思政專業(yè)經濟學教育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改革;經濟生活
新課程的實施給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帶來了新的曙光,《經濟生活》在課程目標上注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和諧發(fā)展,本文將以高中政治《經濟生活》教學模塊為視角,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高師思政專業(yè)經濟學教育教學策略加以探討。
一、《經濟生活》課堂教學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重視教學過程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要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大多數教師都是在這種舊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對課改仍持觀望謹慎態(tài)度者比比皆是,于是出現許多老教師不如年輕教師更能適應新課改,在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傾注心力全方位地梳理知識點,卻忽視情感的熏陶和培養(yǎng),明顯忽視基本技能的教育的情況,導致學生只會熟記事物的特征、概念,卻不識實際事物。此外,許多教師開始關注情感的培養(yǎng)和熏陶,整個課堂師生互動、情感溝通的比較好,特別是那些觀摩課、公開示范課,但教學中似乎缺少了知識點的強化與鞏固。主要表現為放手讓學生講,教學缺少知識歸納作業(yè)、答卷中暴露出學生缺乏對知識的表述、理解、整合的能力,土話白話比較多對材料、觀點和設問的閱讀能力、運用理論術語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等。
2.探究問題的泛化
一方面,教師將《經濟生活》探究教學當成了提問教學,借"滿堂問"的教學策略改變傳統(tǒng)政治課枯燥沉悶的課堂氛圍,認為課堂上"聲聲不息"、綿延不斷的學生作答聲音最能夠響應新課改所倡導的"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理念,因而一律采用"一問到底""一探再探"的形式組織教學。教師課堂提問的次數、學生質疑的頻次急速增加,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經濟內容與探究教學的適應性如何、不同層次與不同個性的學生和具體探究問題的適應性如何、探究問題的設置與提出是否合理有效等問題卻極少關注。另一方面,部分教師為了充分彰顯學生在探究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將探究問題的權為全權交給學生。教師對學生提出和選擇的探究問題不加限制,學生可根據探究情境或探究材料任意決定所要探究的問題和對象,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存在著探究難度過大或過小、偏離探究本義、缺乏探究價值、缺乏探究可行性等缺陷。探究問題的泛化導致了課堂探究效率低下、探究成效不明顯,這是當前《經濟生活》泛化探究表現得最突出的一方面。
二、高中政治《經濟生活》課堂教學優(yōu)化策略
1.研讀課程標準,領悟“課程理念
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要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要完成三維目標我們認為教學中要把握好兩條:一條是用好教材。人教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新教材特別強調主干知識的邏輯性、理論性、強調能力主導、強調相關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一條是重視過程。課堂教學由僅僅關注預設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變?yōu)檫€要關注學生的經驗和需要,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做到過程中有方法,過程中有情感,過程中有態(tài)度,過程中有知識。
2.注重教學預設、走向課堂生成
教科書只是教學資源的一部分,教材的主要觀點在教學中是一定要得到落實的,而實現的途徑是多樣化的。教材的具體表述不是圣經,同樣值得推敲商榷和補充,教學問題的產生或多或少和我們教師的教材觀和對新教材的把握有關系,我們決不能做教材的奴隸。教師要關注現實的經濟生活,不斷提高處理教材的能力,學會用教材教學。因此要求教師整體把握教材的邏輯結構,并抓住教學重難點。例如,第十課的“市場”“市場秩序”“社會信用制度”這些概念,雖然在教材中出現了,但沒有做進一步的解釋。而有些知識點雖然有進一步的解釋,但要么以生活化的方式來解釋,要么將解釋放入輔助文。
3.加強討論探究,提高探究的深度
在討論中教師要隨時抓住有效討論點,對學生的回答要進行追問,教師在進行追問的時候。首先應該聽清學生的回答,而且教師的追問應該在融洽的氣氛中進行,不應該帶有強迫的性質。教師需要大膽的丟掉原有設計,抓住契機,引導學生深入討論,對問題的討論應把握時機,把握好學生思維的高潮,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以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明白“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把握討論時機: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組織討論;在知識易混淆處討論;在教材的重點、關鍵處組織討論,尤其是對一些概念、性質的理解與掌握;在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處組織討論;在概括結論時組織討論。其次,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傾聽、交流(討論、辯論)的習慣,使學生既能發(fā)表自己獨立的見解,又能容納別人不同意見,養(yǎng)成自信與謙虛的品質:認真傾聽,讓各小組成員善于傾聽其他小組成員的發(fā)言,不隨意打斷其他小組代表的發(fā)言;獨立思考,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互相交流,避免出現在小組交流中盲目從眾的現象;鼓勵學生表達觀點,積極參與到討論之中,踴躍代表小組發(fā)言,積極補充看法;遵守討論規(guī)則和課堂紀律,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爭吵。最后,教師還需要檢測學生是否真實參與了課堂討論。學生是否真實的參與了課堂討論,參考對照標準如下:即學生們參加討論主要是為了引起注意嗎?對話是圍繞所選課題進行的嗎?學生們是不是在不同的間跳躍,而不做深入的探究?討論僅僅是說出自己的觀點,還是學生們之間彼此的回應?
三、結語
“新課改”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簡稱。實施新課改的目的是要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廣大一線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努力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摸索適合學生樂學、愛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規(guī)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生活》的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大雨. 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政治高效教學初探[J]. 學周刊,2015,20:153.
[2]周強. 共享:讓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走向生活——淺談高中思想政治共享課堂教學策略的教學目標價值[J]. 華夏教師,2015,06:22-23.
[3]李瑞祥. 構建高中政治生活化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 現代交際,2015,10:218.
[4]邱爽. 新課改背景下高師思政專業(yè)經濟學教學策略研究——以高一《經濟生活》教學模塊為視角[J]. 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6:95-99.
[5]張亞麗. 高中政治課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優(yōu)化[J]. 成功(教育),2013,0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