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摘要】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必修課,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小學階段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是一門至關重要的課程,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門學科,教師必須將生活化教學策略應用其中,通過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思考、感悟學科的魅力。這樣既可鞏固記憶知識點,還可在思考過程中發(fā)散思維,最終實現思維創(chuàng)新。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 小學品德與社會 有效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8-0071-02
一、前言
將生活化教學措施應用到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能可消除學生的陌生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并感受到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趣味,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因此,如何將生活化教學應用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當中對教師而言是一個考驗。筆者將對如何發(fā)揮出生活化教學措施的有效性進行研究。
二、生活化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應用
生活化教學模式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真正地愛上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教師要想將生活化教學模式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還必須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例如:將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情境聯系到一起,對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進行不斷豐富,將生活化元素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生活化目標充分轉變,對品德與社會教學教學空間不斷拓展,通過模式化的教學手段融入生活化教學。筆者將從這幾方面進行闡述。
(一)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充分結合
眾所周知,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旨在教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重要課程,學生通過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對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為進行反思,從而改造錯誤,塑造良好的品格。為健全學生身心,教師應將生活化教學應用其中,并將其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更好地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例如:教師在“學會寬容”的教學中,可以從“廉頗藺相如列傳”入手,在開展教學前,將這個歷史故事講述給學生聽,小學生注意力相對分散,對于故事卻有著極大的興趣,教師便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學生產生興趣,隨后再開展教學,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這個故事為主,要學生對廉頗和藺相如產生誤解的原因進行分析,并請幾個學生來談一談,之后,教師再要求全班學生對解決誤會的有效方式進行討論,促使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列舉身邊的實例,使學生了解到相互諒解、寬容的好處。同時,也要讓小學生明白,寬容并不是一味的遷就、妥協、退讓,而是以平等相處為原則,有一定的寬容底線,使學生懂得與人相處方式,能夠正真關心他人、寬容他人、友善待人。
(二)對教學內容不斷豐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提高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豐富,以此促進學生思想品德有效提升。在教學課堂中,教師必須對課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充分整合,以此對學生學習感受予以豐富,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將品德與社會的課堂理論化知識延伸至實際生活情景中,以實際生活來提高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感悟。例如:在教授“做明白的消費者”時,小學老師可以通過視頻導入的方式,讓小學生在觀看短片中對消費觀念有所了解,并展開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中讓學生生積極思考偽劣產品對人體造成的傷害,結合實際生活,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談談自己的購物經驗和并總結購物技巧,識別貨物的真?zhèn)巍?/p>
(三)在教學內容中融入生活化
教師在開展品德與社會教學時,還應該將實際生活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去,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知識的使用價值。例如:老師可以以“走進水的世界”展開社會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初步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圍繞小區(qū)生活用水,進行相關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研究,對城市用水及保護水源的有效方式加以思考,讓學生真正走進水的世界。通過這種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珍惜水資源的意思,并對如何節(jié)約用水進行探討,學會從實際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形成節(jié)約用水、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又或者,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一個社會調查,要求學生每天在乘坐公交時對于“給老年人讓座”這一個課堂進行持續(xù)性調查,時間為一個星期,通過這種調查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社會現狀,并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的品德。
(四)促使品德與社會教學生活化目標轉變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教學內容、生活課堂、實際生活、小學品德等方面進行整合,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充分實現教學目標生活化,讓學生在教學中形成良好的認知以及應對問題的正確態(tài)度。小學階段學生心理承受力相對較脆弱,據此教師應經常開展相關教學,如:在“面對挫折”一課中,教師應將歷史典故引入課題,例如:“鑿壁偷光“故事中的小匡衡,因為家里很窮,沒有蠟燭,面對這一挫折,小匡衡不僅沒有懈怠,還想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在自家墻壁上鑿開一個洞,讓鄰居家的光亮透射進來,最終成為一名大學問家。教師通過這個故事可以讓學生知道,人的一生將會面臨許多困難,甚至是挫折,但當挫折出現的時候,我們不能退縮,應該學會去面對,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成功。將教學目標更加生活化,可以使小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踐充分結合起來,避免學生在遭遇學習、生活上的小挫折時,產生嚴重的挫敗感造成負面的影響,而是使學生學會從容面對生活、學習中的困難,端正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積極樂觀的生活。
(五)對品德與社會教學教學空間予以拓展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必須將課本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在一起,號召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從而獲得更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品德。例如:以“關注交通”單元教學中的“我是小交警”為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將教學重點放在各種交通標志、指揮動作的認知當中,并采取角色扮演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怎樣的交通信息標志下,可安全通行,當面對突發(fā)交通狀況時,我們應該如何去做等等。在這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啟發(fā)式教育中,融入生活化教學,讓學生了解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學會關愛生命、熱愛生活。
(六)通過模式化的教學手段融入生活化教學
小學階段學生具有心智不成熟、身心發(fā)展不健全等特點,要想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教師必須將重點放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上,并將所學知識用于生活實踐,就需要小學老師在對學生進行知識講解后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小學生有自覺的思想道德行為,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通過思想品德,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有一定的自制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對學習有正確的認識。例如:“小小一粒米”的教學中、小學老師可以交給學生一些珍稀糧食的名言警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蓖ㄟ^這些措施來幫助學生形成不奢侈,不浪費的好習慣。這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就是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實際生活,使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關心他人、愛護他人、關注社會、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品德,能夠與社會更好的融入在一起。小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整合教學手段,利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小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熱情,能夠將所學內容用于日常生活實踐中,擁有克服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熱愛生活、關愛生命,對于小學生今后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向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討[J].學周刊,2015,20:155.
[2]段紅國.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優(yōu)勢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2:293.
[3]馬秀峰.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優(yōu)勢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24:336.
[4]賈元榮.《品德與生活》生活化教學的反思[J].教學與管理,2013,1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