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要: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在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手段,從文字、圖片、聲音、動畫、影像給學生以直觀的視覺沖擊,不僅能為學生提供生動、豐富的寫作素材,還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
關鍵詞:信息化教育;起步作文;積極性
一、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具有形象性、直觀再現(xiàn)性、可操控性的特點,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動畫、影像等呈現(xiàn)形式,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教師加以引導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學生愿意說、愿意寫,進而愛說、愛寫,讓寫作水到渠成、一氣呵成。如指導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作文《我的課余生活》時,隨著歡快動感的音樂,我首先展示了一組學生的課間十分鐘的圖片,讓他們回憶自己在學校的課余生活有哪些活動。學生看到自己、朋友的照片,個個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屏幕,片刻之后,開始小聲議論起來。當我詢問從畫面當中看到了什么時,人人爭先恐后地想要回答。我用幻燈片出示了孩子們可選的課余活動項目,以及寫作時需要把握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描寫。學生在接下來的發(fā)言中,對照課件中出示的“我來說句子”,生動具體地再現(xiàn)了一個個場景。
三年級學生作文剛剛起步,不敢寫、不會寫的初始習慣,在看到符合其心理特點的圖片、動畫、影像資料之后,蕩然無存。在信息化教育對視覺、聽覺等各種感官的交替刺激過后,學生敢說、會說、好說,情緒高漲,從而有效釋放了學生厭倦、畏懼作文的消極情緒。
二、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輔助指導,提高學生寫作技巧
觀察作為作文的第一基石,是尤為關鍵的寫作技巧之一。但三年級的學生年紀小,認知不全面,導致觀察隨意,沒有重點,缺乏條理。依舊是在指導學生寫作《我的課余生活》時,有一名學生提到課余跟同學們一起練習跳集體繩。在談話過程中,該生眉飛色舞、歡呼雀躍。很明顯,這項活動給她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回憶。但問到她游戲過程中,她的表情動作、同伴的表情動作、圍觀同學的反應等,她都說不上來。活動過程中,她難以觀察細致。這時,當我以小視頻、圖片等形式再現(xiàn)跳集體繩的場景時,學生們都聚精會神地看著。從鏡頭中不僅看到自己的表現(xiàn),還能看到其他同學和圍觀同學的表情、動作,從而深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利用幻燈片加深鞏固學生記憶,從而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寫作。
三年級學生由看圖寫話過渡到寫作,最大的難點是“寫不清楚”“寫不具體”。因此,適當?shù)募炎鞴操p必不可少。老師可借助具有強烈視覺效果的幻燈片將精彩片段和重點語句展示出來,以引起學生的注意。例如,在指導《我的課余生活》寫作時展示例文《包餃子的故事》,將包餃子前的準備工作和包餃子的一連串動作及餃子成型的描述,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用特寫鏡頭記下了餃子包好的那一刻,讓學生區(qū)分寫作詳略,明確寫作重點。在這里,例文作為“指明燈”,幫助學生“看一看,就能看到光明”。而投影媒體則是學生的“牽引線”,幫助學生降低寫作難度,塑造有利的寫作氛圍,從而讓學生積極投入寫作之中去。
三、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高效評改,優(yōu)化學生賞析角度
傳統(tǒng)的低效批改模式,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修改作文后,還會選取少量作文進行一對一的面批。這樣的批改方式費時費力不說,往往收效甚微。課堂中,可將學生習作投影到屏幕上,師生一起有針對性地圍繞作文要求逐詞逐句逐段地進行刪、加、改??吹骄手幙烧{換顏色、字體或加下劃線引起學生重視,讓學生第一時間參與作文批改,加強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的習作修改交流。“集體互評”還能更直接地讓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活動的一種輔助手段,讓作文課堂生機勃勃,為學生作文引來了“活水”。在作文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能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在教與學之間架起科學的橋梁,讓作文課變得聲形并茂、動感十足,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朱江甫.習作教學,原來可以如此精彩——評《我的名字》課外作文指導[J].小學教學參考,2009,(28).
[2]陳 鳳,羅紅成.信息化手段在習作教學中的應用[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教育信息化),2014,(8).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qū)岳南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