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紅
摘 要: “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的學為本的教育,是最大限度發(fā)揮人的生命潛能和發(fā)展本能的教育方法。本文探討“生本教育”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問題,從學習方式的轉變,轉換課堂角色;先行導學,精心策劃前置性學習內容,造就課堂的精彩;自由開放,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把講臺“讓”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四個方面闡述“生本教育”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 生本教育 生物課堂 自主探究 精彩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在生物課堂中實施生本教育,轉變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前置性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先學。課堂中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快樂學習,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把講臺“讓”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讓生物課堂充滿無限精彩。
一、學習方式轉變,轉換課堂角色
生本教育的生物課堂教學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尊重和依靠學生。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盡可能弱化自己的地位,讓課堂成為展示學生自學能力、提升自身素質的平臺。教師既要對學生有足夠的尊重,又要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正確定位自己的身份。由于學生改變了傳統(tǒng)學習方式,教師與學生的課堂角色有所改變。教師課前是設計者,課堂上是幫助者、促進者。學生不再是被教育者,而是有著強烈學習本能的生命,他們是課堂的主人。教師的核心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組織學生學、服務學生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充滿生機的課堂。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相關知識,感受到獲得勞動成果的快樂,并形成一套自學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老師在課堂上講一百遍都管用。
二、先行導學,精心策劃前置性學習內容,造就課堂精彩
生本課堂的關鍵是做好課前準備。課前老師要給學生布置前置性學習小研究,學生必須在課前按教師要求,根據(jù)第二天學習的新知識,通過網絡、書本、家長等了解大量有關知識和信息,整理資料、自覺預習并記錄預習成果。只有課前讓學生做好前置性學習,做好充分準備,才有課堂上學生思維的清晰、合作的協(xié)調、積極的發(fā)言和滿懷的自信等最佳表現(xiàn)。例如:講述“細胞癌變”這節(jié)課內容之前,讓學生查找正常細胞與癌細胞的生命歷程,設置問題探討內容,1.正常細胞的生命歷程中首先要經過?2.分裂之后有幾種走向?3.分別如何走向?“談癌色變”足以點出本節(jié)課的看點。如何控制學生的興奮點不僅落在怕癌,而是正確面對和預防癌癥。讓學生查找各種有關癌變的圖文資料和案例,讓學生全面了解癌細胞特點及產生原因,從本質上認識癌癥,了解癌癥發(fā)生機理,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面對、及早預防,這樣在課堂中討論起來才熱烈。學生完全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經驗進行觀察、探究,自行獲取知識,學生擁有自由探索空間,興致必然極高,思維必然十分活躍。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能總結出癌細胞的三個特點,認識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哪個突變才是導致細胞癌變的根本原因??芍^:課堂上的一切精彩源自學生課前充分的預習和準備。學生在課堂上的突出表現(xiàn)讓生物課堂充滿活力、更加精彩。
三、自由開放,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教育怎樣能使受教育者提高自己,調動積極性,把“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呢?生本課堂恰恰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把更多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學生可以自主學的部分盡可能讓他們自己做,讓學生在探索和實踐中體驗成功、快樂學習。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書本很多知識是可以通過自學弄懂的,根本不用老師費口舌。老師應當把精力放在提升學生能力方面,合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本節(jié)課的難點和重點。我課前設計了導學案一(基礎知識)和導學案二(能力提升),導學一學生課前完成,導學二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完成。講20分鐘,剩余20分鐘讓學生自己動手、勤于思考,自己寫作業(yè),達到高效課堂效果。如講述減數(shù)分裂時,啟發(fā)學生利用課件上的圖上講臺操作,移動出染色體的行為變化過程。再進行模型建構:課本23頁的活動。學生分組討論。學生看完幻燈演示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模型構建,這樣做的目的是建立減數(shù)分裂中染色體變化的模型。通過學生自己操作,很快掌握減數(shù)分裂過程染色體行為的變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講臺“讓”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
課堂上我改變教學模式,踐行生本理念,引導學生把自己先學中遇到的困惑帶到課堂;學生4~6人組成學習小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后,以小組為單位勇敢地站到講臺上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而教師置身于學生之中參與討論、研究,在傾聽基礎上引導點撥、及時點評、及時表揚學生。讓小組合作學習落到實處,達到教育的“無言之美”。例如:上《減數(shù)分裂》這節(jié)課時,學生在教師設計的三個活動方案的引領下,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小組合作方式指定發(fā)言人,有的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的用自制教具演示等,將自己做的染色體拆卸成兩個棒槌和一個小圓,以獨特的方式探究并歸納出染色體的行為特點,沒復制之前是什么樣的,復制以后又是什么樣的,減數(shù)一次分裂的行為,減數(shù)二次分裂的行為,最終形成精子細胞時又是什么樣的。推出染色體、染色單體、DNA三者的關系的計算方法,在豐富多彩的個性化交流展示、學生之間自由的質疑爭辯中,積極參與知識形成過程,通過實踐推導出染色體的特點:染色單體:DNA復制以后的比值是1∶2∶2及減數(shù)分裂各時期的變化特點。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收獲,如此難懂的一節(jié)課,學習目標就這樣悄然無聲地完成了。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更收獲了自信。生本生物課堂中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生獲得的知識基本是由學生自己探究得來的,再由學生傳授給學生。老師講解比較少,對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老師才適當講解,而老師的“無為”造就了學生課堂上的精彩。
在生物課堂中實施生本教育,讓我們的教學從控制生命走向激揚生命,生本教育讓生物課堂充滿無限精彩。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
[3]郭思樂.諦聽教育的春天——郭思樂生本教育思想隨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