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邱+趙山星+王春燕
摘 要: 有效的學生評教結果才能真正促進教師教學質量提高,本文對塔里木大學學生評教進行調查,經分析得出影響學生評教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學生對評教的態(tài)度、課程性質、教師個人特征等方面,并提出提高學生評教有效性的建議。
關鍵詞: 高校 學生評教 有效性
學生評教是對教師進行教學評價的重要手段,但學生評教結果在現實應用中存在部分教師對學生評教結果的不信任,質疑其有效性的問題。因此高校如何調整評教系統(tǒng),使學生評教結果更公平、真實體現教師的教學效果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研究方法
1.調研樣本的選取。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獲取數據,用分群抽樣方法抽取樣本。發(fā)放問卷時選擇塔里木大學文科、理科、工科三個主要學科的學生。因塔里木大學位于少數民族聚居的區(qū)域,民族學生占到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發(fā)放問卷時兼顧漢族與民族學生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00份,收回398份,回收率99.5%;有效問卷396份,有效率99.5%。
2.效度與置信度分析。
本文數據分析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并對所得數據進行信度分析,結果顯示,Cronbachs α =0.754(0.7<α<0.8),表明本文選取的問卷信度水平尚可,問卷是比較可靠的。
二、“學生評教”有效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文獻研究及調查發(fā)現,導致學生評教結果有效性不高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學生這一評教主體的不成熟性、評教問卷及評教過程缺乏科學性等方面。
1.對學生評教態(tài)度的分析。
在學生評教過程中,學生對評教的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評價行為,進而影響評教結果的有效性。
塔里木大學學生評教是在學生查詢成績之前必做的一項工作,但仍有19.3%的學生沒有參加評教,結合訪談調研發(fā)現還存在部分學生委托他人幫助評教現象,顯示出部分學生對評教工作并不重視。
在學生自愿評教調查中發(fā)現,如評教為非強制的,高達44.7%的學生將不參加評教。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對評教重要性的認識,從學生對評教必要性的分析(表2)可看出,有37.7%、41.7%的學生認為學生評教完全或者比較沒有必要性,僅有3%的學生認為評教是非常有必要的,這種認知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評教行為。
由以上分析可見大部分學生在評教過程中的態(tài)度不認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很多學生僅憑第一印象給老師打分,還有的學生只憑借個人好惡進行評教。高校如采用這樣的結果對教師進行考核,不但不能提高教學質量,還可能挫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2.評教過程中影響因素分析。
(1)課程性質對評價結果的影響分析
學生對不同性質課程的重視程度是不同的。調查顯示,71%的學生會根據課程性質的不同打分,62.5%的學生會因為課程的重要程度,68.5%的學生會因為對課程的興趣等不同打分時有差異。可見學生受課程重視程度及課程興趣程度因素影響很大,他們認為專業(yè)課重要,上課能專心聽講,有一定的收獲,對老師有肯定的評價。對非專業(yè)課或不感興趣的課,往往做出否定的評價。僅有29%的學生評教時能以認真的態(tài)度,客觀公正地打分。
興趣是影響學生評教的重要因素。本次調查中,35.5%的學生認為“對教師所授課程的興趣”對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影響很大,35.5%的學生認為影響比較大。受興趣愛好的影響,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會出現偏差:對自己感興趣的科目教師評價較好;對自己不感興趣的科目教師評價較低。
(2)教師個人特征對評教結果的影響
表3顯示,教師年齡、職稱、性別因素對學生評教有較大的影響。52.9%的學生在評教過程中會較多地關注教師的個人特征,有47.1%的學生關注的是教師教學水平和業(yè)務能力,根據教師實際上課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反映出學生評教的客觀性和可靠性。還有52.5%的學生會根據教師某一方面的表現比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而以偏概全地給該教師打出較高的分數。
3.學生對于評教結果反饋的調查。
從表4的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65.5%的學生認為評教結果應該進行反饋,同時其中有46%的學生對學校應當將評教結果公開持贊成態(tài)度。同時發(fā)現有學生認為通過學生評教,教師的教學水平并沒有明顯改善,這一點值得深思。
三、對策與建議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為切實提高學生評教效果的有效性,本文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
1.改變學生對評教的認知。
學生對評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是導致評教結果有效性低的重要原因。學生在評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隨意應付,以個人主觀好惡評價教師,以及根據教師個人特征進行評價等偏頗心理,需要通過更深入的宣傳引導改變。高校需要通過更多途徑讓學生意識到,評教是學生權利和義務,只有以認真、公正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才能真正從中受益。
2.應以問題導向,注重發(fā)展作為使用評教結果的目的。
學生評教結果不應作為總體排名的比較,而需進一步細化,進行分類比較。這樣既可能降低課程性質等客觀因素的干擾,又有利于直觀發(fā)現問題,有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改善教學質量。另外,評教結果不應作為教師教學終結性評價的主要依據,而應視為教師教學發(fā)展性評價的重要參考[1]。要客觀分析評教結果,從中發(fā)現問題,找到根源,提出增強教學效果的對策,并非僅作為考核獎勵教師的依據資料。
3.采用合理的反饋方法。
評教后未能在教師的教學中看到改善,是導致學生不重視評教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應設計合理的評教結果反饋體系,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學生評教結果不應僅反饋給領導和負責考核教師的人員。最重要的是詳細具體地反饋給教師,讓教師從中找到癥結,以此為依據改善教學。對于學生來講真正的反饋來自于教師的教學,而不是教師的分數。
參考文獻:
[1] 羅士美.地方高校學生評教有效性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研究 [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14).
[2]孫娟,宋國建.高等學校學生評教影響因素及對策探討[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2).
[3]楊 艷.高校學生評教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5(55).
[4]孟昱煜,郭世偉.高校學生網絡評教有效性的結構及影響因素研究 [J].高教學刊,2016(10).
通訊作者: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