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玉
摘 要: 新課程理念下,初中化學教材內容設置蘊含豐富的德育因素。如何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思考與嘗試。通過基礎理論、基礎知識教學,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利用我國科學家的感人事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化學史教育培養(yǎng)學生不畏艱難、敢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品質;通過環(huán)境保護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加強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關鍵詞: 初中化學 課堂教學 德育滲透
課堂教學滲透德育是每門學科的重要教育目標,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育人理念。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育人的主渠道。因此新課程理念下,初中化學教材內容設置蘊含豐富的德育因素。如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良好道德品質教育、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等。如何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與嘗試。
一、通過基礎理論、基礎知識教學,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第一,精神第二。構成世界的物質是運動的、變化的?;瘜W作為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與變化的基礎性學科,具有自身規(guī)律性,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無不蘊涵著辯證唯物主義哲理。如質量守恒定律、分子和原子的知識、化學變化中的化合與分解、原子在一定條件下得到或失去電子形成帶電的離子等。因此,化學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挖掘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因素,并深入淺出巧比喻,千方百計多引導,使學生在學習化學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的同時,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奠定辯證思維的基礎。
二、利用我國科學家的感人事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著名科學家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對祖國和人民無限的愛。他們從小就有遠大志向,追求科學與真理,刻苦學習,報效祖國,為祖國人民造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我國化工之父侯德榜先生,在美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后,懷著一顆對祖國的赤膽忠心,斷然拒絕國外的優(yōu)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國,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經過無數次實驗與探索終于發(fā)明了“侯氏制堿法”。1926年我國生產出的“紅三角”牌純堿獲得萬國博覽會金獎,為中國爭得了榮譽,為世界化工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還要與其他領域的著名科學家進行整合,形成教育合力,使學生受到充分感染,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不畏艱難、實現報效祖國的夙愿。如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先生,早年留學美國,新中國成立后,他沖破千難萬阻,毅然回歸祖國的懷抱,為我國軍事科學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三、通過化學史教育培養(yǎng)學生不畏艱難、敢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品質
每一個學科領域知識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是幾代學者、科學家艱辛努力、不畏艱難、勇于探索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結果。每一學科的發(fā)展史其實就是一部頑強、刻苦學習,追求真理的奮斗史。如瑞典化學家舍勒,為求真理,堅持不懈地探索與研究,發(fā)現了許多氣體及合成了許多有機物,終于由一名藥店學徒工成為世界著名化學家。再如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經過多年深入研究,終于推翻了統治化學界長達百年之久的“燃素說”,第一次提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還有許多令人感動和震撼的故事。因此化學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并利用這些內容激勵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刻苦學習、知難而進,并逐步養(yǎng)成去偽存真、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品質。
四、通過環(huán)境保護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環(huán)境問題是當今世界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是人類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課堂教學中注重與生活實際聯系,把教材中的知識和相關鏈接內容,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方式,通過開展探究性學習,深入生活實際,進行走訪、調查等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對環(huán)境保護的認識,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明確環(huán)境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嚴重災難,從而變成自覺行動,使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保護好環(huán)境。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舊電池,做好垃圾清掃與分類,保護好花草樹木,凈化、美化校園環(huán)境等,培養(yǎng)學生珍惜環(huán)境、愛護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五、加強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實驗教學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體現,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主要路徑,因此備受化學教師重視,把化學實驗教學當做一項重要教學任務落實到位,并指導學生制訂實驗方案,明確目標、實驗方法、實驗步驟及注意問題,嚴格按照科學探究操作流程分步實施,同時指導學生做好實驗記錄,分析實驗結論,對于一些實驗結果不明確或有錯誤的現象,實事求是,認真查找原因,培養(yǎng)學生嚴謹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探究、不畏艱難、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總之,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是新課程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教書育人的重要體現。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注重與學科特點、生活實際聯系,切實提高德育滲透的實效性。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把知識傳授與德育滲透有機結合起來,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更不能把化學課講成品德課。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哪怕是只言片語,如感嘆、贊美、驚訝、評論、總結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對知識掌握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對良好道德品質培養(yǎng)起到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