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揚
〔關鍵詞〕學習興趣;終生學習;內(nèi)部動機
最近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學習問題,每每提到“興趣”這個話題,我都會問學生一個問題:“你們做什么時感到最幸福?”我本以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肯定會體驗到幸福,但學生給的答案卻是“沒有作業(yè),放假,不上課,睡覺……”好像只有不用學習才會感到很幸福。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W習的強大動力在于學習興趣,古今中外,凡有偉大成就的人無不對自己的事業(yè)滿懷熱愛。而目前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學習都充滿了厭倦,卻又因為學習和自己的未來息息相關而不得不堅持學習。有學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被調(diào)查的小學生中只有2%不喜歡學習;初中生中有45%不喜歡學習;高中生中有38%不喜歡學習,而在喜歡學習的高中生中,大部分原因是迫于責任??梢姡S著年級的增高,學生學習的內(nèi)部動力越來越弱,我認為一方面是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為追求成績而過度采用外部強化的手段,從而削弱了學生內(nèi)部學習的動機;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習與這其中不愉快的事導致的消極情緒產(chǎn)生了連結(jié),所以一提到學習就感到很痛苦。學習占用了學生幾乎全部的課余時間,每天一睜開眼睛要做的就是讀書、學習,父母天天念叨的是學習,老師每時每刻要求的也是學習。學習成績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學校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而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也直接影響了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認知,學習不好的學生和學習好的學生站在一起就仿佛矮了一截。
國內(nèi)外很多學者都對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問題進行過系列的研究和討論,例如:滿足學生內(nèi)在的需要,及時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幫助學生建立自我同一性,樹立長遠的學習目標;豐富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這些討論讓我不斷重新思考作為一名教師該如何從提升興趣的角度開展教學。
一、單純增強課堂娛樂性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納曾說過:“短期的喚起興趣,同在更為廣博的意義上長期地建立興趣不同?!苯處煵粦摓榱俗寣W生對所學內(nèi)容感興趣,而選擇有趣味的學習內(nèi)容或使本身無趣味的學習內(nèi)容變得有趣。在我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總是想著加入一些視頻、音樂或小活動,來使學生對于課堂內(nèi)容感興趣,通過每次心理課帶給他們的愉快體驗而喜歡上心理課。但往往事與愿違,雖然趣味元素的加入延長了學生注意力持續(xù)的時間,但這些時間基本上等于趣味元素持續(xù)的時間。我同時發(fā)現(xiàn),真正對于課程內(nèi)容感興趣的學生,不管我是否加入趣味元素,他們都會很認真地聽課,課堂作業(yè)也會完成得很好,課下反饋也很好。而那些只是礙于不能曠課來聽課的學生,即使我刻意增加趣味元素,他們也不過是隨便看看,并不會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這讓我想起上屆高三的一個學生,在高中期間就自學了高等數(shù)學的課程。難度這么大的課程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都枯燥無味,更是有人反復重修卻不能過關,而對于這個學生來說,確是生活中再有趣不過的一件事情??梢?,興趣并不止因娛樂身心的事物而產(chǎn)生,更多是由于滿足了個體成長性需要才產(chǎn)生的。個體參與其中,滿足自身需要,從而得到愉悅感。當然,中學生的課堂應在不失趣味性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本身的興趣,而這種興趣的培養(yǎng)不應該僅僅以好成績、高分數(shù)為目的,而是應該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部動機為目的。
二、學習內(nèi)容有一定難度和高度有利于學習者的終身學習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丁道勇認為:“總是讓學習者處在精致化的、遴選過的、有趣的人工環(huán)境中,會讓學習者喪失努力。趣味本身會敗壞學習者努力的品性。因此,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應當禁絕。反而是那些沉悶、無聊的訓練本身,最能塑造努力學習的品格?!比ツ?,網(wǎng)上熱議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發(fā)布的“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紅樓夢》高居該榜榜首,很多人認為書中大量的詩詞妨礙了理解故事。近年來,社會上流行所謂“淺閱讀”“快閱讀”“碎片化閱讀”,甚至是“讀圖”,恰恰迎合和強化了當代讀者的浮躁心理。正是這些元素的流行使讀者放棄了讀經(jīng)典的努力。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他們的智力正處于上升階段,如果在這個時候不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努力的學習品質(zhì),對于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是十分不利的。還記得自己大二時被指導老師要求翻譯英文文獻,剛開始覺得很痛苦,翻譯出來的東西自己都看不懂,但當整篇文獻翻譯完后再看中文文獻,要比以前輕松很多。所以,如果僅僅停留在初級層面就永遠無法駕馭高級的東西。作為教師,我們永遠不能低估學生的潛力,應該適時地選擇一些高級的東西給他們“啃一啃”,從而鍛煉他們的學習思維品質(zhì)。
三、樹立榜樣,建立優(yōu)秀的共同體
“行動者在參與過程中發(fā)生興趣時,其外部環(huán)境中的對象不再被區(qū)分為有趣的、無趣的,也不再是個人目的化活動中的操縱對象,而是轉(zhuǎn)變?yōu)閭€人渴望進入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充滿了魅力和感召力”(丁道勇,2013)。在實際教學過程,特別是教育管理中,為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團體,并在各方面提示學生如何進入榜樣團體,對學生的成長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在學校,經(jīng)常會聽到老師說:“你們看某某,大家都要向他學習?!边@樣難免使被表揚者陷入孤立。如果教師對學生的表揚指向一類學生的某一個行為,或許更能幫助其他學生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品格。
記得我在教授大三管理心理學課程時,每節(jié)課都會表揚五六個作業(yè)寫得好的同學,那門課我們班同學作業(yè)寫得都很認真,我覺得是因為大家都想成為被表揚的那五六個人。所以,與其表揚一個人,不如表揚一些人,不僅僅讓被表揚的人感到很有成就感,還會激勵更多的人做得更好。
四、教學設計應融入學生自主元素來增強參與感
“旁觀者就像一個身在監(jiān)獄,注視著窗外下雨的囚徒,對他來說,窗外下不下雨都是一樣。參與者就像一個計劃著第二天要去郊游的人,下雨不停會挫敗他的郊游。”(丁道勇,2013)如果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看客”,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就會大大縮短,對于課堂內(nèi)容掌握的程度也會大大降低。
我曾經(jīng)問學生什么情況下聽課最認真,學生給的答案有“一開始就回答對老師的一個問題;被老師點名;課前預習了并留有未解決的問題;老師對自己的想法給予了公開的回應……”這些答案的共同特征就是學生在課堂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不再是一個看老師和其他同學表演的“觀眾”,而是參與其中的“演員”。所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看到自己,比看老師一個人表演更能達到教學目的。但讓學生參與,不是單純地讓學生在課堂上跟著老師的思路讀老師要寫出來的板書,而應該是使學生自己產(chǎn)生有別于他人的思考,并在課堂上得到反饋。
總之,教育教學的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品質(zhì),而不是為了在短期內(nèi)追求考試成績而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是為了讓學生產(chǎn)生短暫的學習興趣而選取一些與學習無關的趣味元素。只有提升學生的內(nèi)部學習動機,才能讓學生真正對所學的內(nèi)容本身感興趣,才能促成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的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單位:青海湟川中學,西寧,810008)
編輯/王 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