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颯颯
摘 要:在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進步的進程中,社會發(fā)展形勢有了很大變化,原有的教育教學觀念等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發(fā)展需求,所以,我國在教育教學方面不斷嘗試著改進。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引發(fā)了人們對以往教學的反省和思考,同時,新的教學理念越來越受到人們認可,人們越來越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以高職數學課堂教學為例,針對如何實現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展開了實踐研究。
關鍵詞:數學課堂;有效教學;實踐研究
所謂有效教學既是指教師以最少的時間投入、精力投入和物力投入獲得最大化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教學目標的同時滿足個人和社會方面的教育價值需求,又指使學生愿意學習,自覺主動地學習,并從中收獲知識、掌握實際能力。這樣來看,其與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相一致,同時,人們對于教學有效性的關注又從側面反映出課程改革已經步入了更深層次的發(fā)展階段,同時,也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正確、清晰的方向。下面就高職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做進一步探討。
一、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模式分析
其一,交往討論的自主學習模式。在開展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激勵學生個體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對學習群體的交往行為進行調整。此種教學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學生自主參與,通過合作學習共同提高,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要將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互融合、相互滲透,讓二者互相促進,即學生通過自己探索逐漸對數學產生和形成自己的理解,同時又在與其他人進行交流、討論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想法得到補充、糾正,逐漸完善,同時發(fā)揮出個體作用與群體效應。比如,隨機事件概率這部分教學內容,可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驗證拋擲一枚硬幣時正面朝上的概率為0.5,先通過人工記錄、統(tǒng)計和分析、計算的方式進行小批量試驗驗證,再利用計算機教學軟件嘗試大批量的計算試驗,讓學生在協調合作中加深對概率概念以及概率間關系的理解。
其二,實踐探究的探索式學習模式。探索式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融入到學習當中,讓以往單純接受式的學習變得更有意義,關注的重點是學生知識重組能力、探究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激發(fā)與實踐能力的鍛煉。此種教學方式適合在教授數學概念、定理、規(guī)律的時候應用,能夠讓學生在知識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再現中得到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
其三,情景體現式。此種教學方式是從學生心理出發(fā)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積極向前發(fā)展的。具體來說就是通過適宜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激發(fā)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改善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行為,力求給每個學生個體都創(chuàng)造和提供一個能夠獲得收獲與進步,體驗成功的機會和條件,基本模式為“情境—活動—體驗”。此外,還可以圍繞一些典型案例有目的性、計劃性地設置一些有層次、遞進式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從中發(fā)現規(guī)律、習得知識、獲得能力。
二、實現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策略
(一)實現備課的有效性、制定有效教學目標
每節(jié)課堂教學都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開展的,教師需要在課前進行細致認真的備課工作,有效的教學目標和備課工作是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保障。想要確保備課的有效性,首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并從整體上掌控好每個課時之間的相互聯系。同時,教學目標的制定既不能太高、太抽象,也不能具體細化到瑣碎,以致學生抓不住重點。
(二)開展有效課堂教學活動
1.通過挖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認知發(fā)展。一方面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的激發(fā)和帶動;一方面,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這樣才能為學生認知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為此,具體可以嘗試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探究能夠激發(fā)學生內心自主學習需求的課堂教學模式:
其一,從問題出發(fā)。問題既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互動交流的主要途徑,又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其探知興趣的有效手段,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為此,在數學課堂教學當中,教師要積極向學生提問或是利用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其二,訓練時分布設置障礙。一是指在訓練中將障礙難度控制在適當水平,與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和知識積累、能力水平相符合,然后根據學生進步情況,逐步提升障礙難度;二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障礙訓練,讓每個層次學生都能取得與其能力水平相適應的收獲和進步,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保護其學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維持其學習熱情。
2.強化學生主體的參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應直接把所有知識、結論告知學生,同時,在講解例題時也不能把所有例題的解題步驟都詳細羅列出來,這樣只會讓學生養(yǎng)成依賴性,不利于其自主思考意識養(yǎng)成和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鍛煉和培養(yǎng)。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啟發(fā)誘導,同時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探究的機會。比如,圓錐曲線這部分知識,可在引出拋物線定義和標準方程時引導學生利用直尺、磁鐵等教具在黑板上畫出拋物線。
3.改革課堂教學有效教學的評價考核方式。為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應針對有效教學制定相應考核評價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將評價內容劃分成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學組織以及學生活動、教師素養(yǎng)、教學創(chuàng)新幾個部分,分值比例分別為10%、25%、25%和20%、10%、10%,其中,教學目標的評價有教學目標制定是否明確合理與預習目標是否適度有效兩個指標;教學內容評價指標涉及觀點、推導、重點、學中滲透、與學生學情結合情況、德育等;教學組織評價指標涉及程序與步驟是否清晰、合理和學法的滲透、能力培養(yǎng)以及分層指導與探究方面、媒體教學等。最后,總分在90分以上的為A—優(yōu)秀課,75分~89分的為B-優(yōu)良課;60分~74分為C—合格課;60分以下為D—待合格課。
三、結束語
不論是素質教育的推廣,還是新課程改革的提出與逐步推進,其目的并不只是更新教學觀念、樹立新的師生觀、教學觀、調整教學內容、革新教學方式、方法,最終目的都是要讓教學變得更加有效,取得切實教學效果。對于強調發(fā)散性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問題實際能力的數學課程來說,其不僅在日常生活當中隨處可見,還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帶有明顯的工具性質。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更為注重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高起飛.當前教學環(huán)境下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J].讀寫算(教研版),2015(15):224-224.
[2]蘇蕾.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J].亞太教育,2015(24):31.
[3]陳皆賤.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3):369.
[4]楊潔.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