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容江
【摘 要】應用題教學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始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妙采用多種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應用情境,培養(yǎng)審題習慣,加強變式訓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應用題解題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激發(fā)興趣;變式訓練
一、引言
應用題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難點,很多學生能熟練計算,卻不會解應用題。能否學好應用題,關乎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品質,甚至對學生中學階段的數學成績都有深刻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解題方法的研究,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對應用題課堂產生興趣,激發(fā)學習動機,使得學生愿意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提高教學質量。
二、小學應用題教學策略研究
2.1 創(chuàng)設應用情境
數學解決的都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反映學課堂教學中,就成了一道道應用題。應用題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將數學與生活相聯(lián)系,拉近應用題與學生的距離,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題目要求,降低解題難度。
應用題常見的求解問題是數量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購物情境,選擇一些學生做超市老板,一些學生扮演顧客,模擬購物場景。
例如在簡單加法應用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這樣的購物情境:小明買了10支鉛筆,2支簽字筆,請問超市老板一共給了他多少支筆?扮演超市老板的學生根據問題情境,很快能得出一共是12支筆。
隨著學生參與情境興趣的提高,教師要逐漸加深情境難度,讓學生掌握更高梯度的應用題。
如在教學“單價×數量=總價”公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沿用上述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已知每支鉛筆的價格是1元錢,每支簽字筆的價格是2元錢,小明購買鉛筆、簽字筆分別需要支付多少元錢?在雙方的買賣對話中,學生親身參與到應用情境中,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也在不知不覺間滲透了數學思想,降低了學生理解“單價”、“總價”等概念的難度,在愉快輕松的課堂氣氛中掌握“單價×數量=總價”這個公式,并將其應用到生活實際中。
2.2 培養(yǎng)審題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很多學生做單獨的計算題完成度很高,但遇到應用題就不知如何下手。究其根本,這其實是因為學生沒有學會審題。同樣對數量關系進行計算,將已知條件、未知條件轉換成圖片、表格、文字等形式,學生就不知所措了。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審題過程中,小學生由于認知能力所限,難以正確理解題意,例如題干中提示“平均”的概念,暗含除法運算的考察,但學生往往會同減法弄混,導致丟分。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審題的能力,主要有兩點要求:
(1)理解關鍵詞
很多學生反映:應用題里面有好多字,讀題目的時間太久了,讀完了也不知道題目要求什么。的確,應用題同計算題雖是一脈相承,但信息量大卻是應用題與計算題最大的不同。學生認知水平有限,過多的文字負擔影響了思維能力,在審題過程中,學生要學會規(guī)避無效信息,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提高審題效率。
例1:張平有500元錢,打算存入銀行兩年。已知有兩種儲蓄辦法,一種是存兩年期的,年利率是2.43%;一種是先存一年期,年利率是2.25%,第一年到期時再把本金和稅后利息取出來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請問,如果你是張平,會選擇哪種辦法能,可以得到更多的稅后利息?(補充:利息稅為20%)
這是一道復合應用題,題目里一共有125個字,學生一看這么多的字,還有百分數、小數,馬上就不戰(zhàn)而退,自信心全部崩塌。教師要帶領學生對這些文字信息量大的題進行分析,提取關鍵詞,剔除無用的信息,將題干概括出來:
例1提取關鍵詞:500元錢,利息稅20%,年利率2.43%,存2年;年利率2.25%,存1年稅后折合本金再存1年,哪種錢多?
對例1提取關鍵詞,125個字變成了不足50字,簡單明了。
遇到信息量大的應用題,學生至少要讀兩遍題目,第一遍初步瀏覽,整體感知題目,了解題目所敘述的是什么情景。第二遍有重點地理解關鍵信息,找到有用條件,將提取出來的關鍵信息有條理地列在草稿紙上,以供參考,避免一遍遍地讀題目,浪費時間。
(2)分析數量關系
數量關系指的是題目中的兩組關系:已知數量與已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已知數量與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關鍵詞找到有用條件后,要明確條件之間的數量關系,找出已知條件、未知條件。
在應用題的解題過程中,能否準確把握數量關系,是解題的關鍵和核心。數量關系沒有準確把握,會導致學生混淆運算法則,無法正確解題。
例2:學校組織植樹活動,六年級同學植樹275棵,比五年級植樹棵數的1.5倍還多20棵,請問五年級同學植樹多少棵?
解例2:
數量關系:“多”、“倍”提示相差關系、倍數關系
已知條件:“六年級同學植樹276棵”、“比五年級植樹棵數的1.5倍還多20棵”
未知條件:五年級同學植樹棵數
根據已知條件和數量關系,可以得到:六年級植樹棵樹比五年級植樹多,六年級植樹是五年級植樹的1.5倍,即六年級植樹棵樹=五年級的1.5倍多20棵,列方程解決,設五年級植X棵,根據已列出的等式:
1.5X+20=275,
解得X=170,即五年級學生植物170棵。
2.3 加強變式訓練
“多解”出智慧,在解答應用題時,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變式訓練,同樣的一道應用題,要找尋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解法。學生要學會運用所學知識,把這些解法整理出來,進行對比、分析,找出最合理、簡便的解法,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例3:曉敏有81張郵票,曉紅有75張郵票,曉敏要給曉紅多少張郵票,他們才能有一樣多的郵票?
解法1:
(81+75)÷2=78(張)
81-78=3(張)
解法2:
設曉敏要給曉紅X張郵票,列式計算得:
81-X=75+X,解得X=3
解法3:
81-1=80,75+1=76,郵票數不相等;
81-2=79,75+2=77,郵票數不相等;
81-3=78,75+3=78,郵票數相等。
答:曉敏要給曉紅3張郵票,他們才能有一樣多的郵票。
比較上面三種解題方法,很明顯最后一種比較麻煩,應采用前兩種方法進行解答。
應用題是根據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編寫出來的,學習應用題,能體現學生將數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的意識和態(tài)度。教師在組織應用題教學活動時,要讓應用題貼近學生生活,采用合理手段,打破純文字敘述的形式,擺脫枯燥的文字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翁,掌握解答應用題的有效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第四版:430-431
[2]張奠宙,孔凡哲等.小學數學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