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積累、訓練是高效語文學習的“鐵三角”,提出要通過閱讀開闊視野、積累夯實基礎、訓練鍛造手段。
【關鍵詞】語文 學習方法 閱讀 積累 訓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B-0088-02
學習得法才能獲得高效率。閱讀、積累、訓練是高效語文學習的“鐵三角”,它們是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不可或缺的學習方法,三者之中沒有主次之分,只有平衡之和,猶如三角形,結構穩(wěn)定,基礎扎實,屹立不倒。
三角之一:閱讀開闊視野
學生視野的廣度決定其思想深度。學生的思想深度一般是指掌握基本的哲學原理,如事物發(fā)展觀點、矛盾對立統(tǒng)一觀點、事物的現象與本質關系,等等。課堂上學生學習了哲學的基本概念,也進行了一些案例分析,但是,囿于生活經驗的缺少,學生對問題的判斷能力和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能力是非常欠缺的,或且說是膚淺蒼白的。2015年高考全國課標卷作文題要求考生對“女兒舉報父親高速路上開車打電話”這個新聞事件進行評論,一些考生立論為“女兒行為違背孝道,不可取”,雖然說得也有一些道理,但這不是最佳的立論角度,得分不會高。而有的考生則從“情與法”的矛盾對立統(tǒng)一關系進行分析評論,確立“法制至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點,從而取得高分。
“見多識廣”是現代語文考試獲取高分的必要前提?!耙姸唷弊匀弧白R廣”,量變必然產生質變,這是規(guī)律。青年學生的世界是年輕人的世界,而語文試題往往是成人世界,這就造成了極大的差異。如何彌補這個差異呢?通常有兩個途徑:一是學生直接參與社會生活,到現實社會中了解感受;二是學生通過書本間接了解社會,感受“成人世界”。第一條途徑對在校學生來說勉為其難,只有第二條路經能夠讓學生走進歷史,感受現實,預知未來。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給語文學習制定了如下課程目標:學生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閱讀實踐,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著名教育家于漪說過,如果沒有課外閱讀,即使把教材燒成灰,吃下去,也學不好語文。語文與生活同在,把學生關在教室里,局限在課本中,必然遠離實踐,教師一定要打開學生課外生活的大門,讓學生在文學藝術等書本中間接地了解社會,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開卷有益,毋庸置疑。但是,學生課業(yè)負擔重,閱讀時間有限,讀什么書對考試“立竿見影”呢?筆者認為首選經典文學,小學讀寓言童話,初中讀小說散文,高中讀隨筆雜文。唐詩宋詞是要讀的,唐宋詩篇是文學精華,讀幾本詩詞鑒賞,一定有益終身。
閱讀方法有多種,筆者要求學生泛讀與精讀結合,運用“一目十行”方法,快速閱讀,篩選出自己所需的信息,而對一些重要讀物要先速讀后精讀,細致讀,圈點讀,吟誦讀,研究讀,不僅要了解作品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還應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蘊含的深刻哲理。
要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教師必須做課外閱讀指導。筆者的做法是:對有深度難度的讀物,教師事先點評指導;對重要的讀物,教師在學生閱讀后做分析評價;每周開設一節(jié)閱讀課,閱讀形式多種多樣,如開講座、出板報、交流讀書心得,等等。
三角之二:積累夯實基礎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熱愛閱讀又善于積累的學生語文考試特別輕松,其讀的書很多,記得的東西也很多,下筆成文,出口成章,體現出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反之,一些學生書讀得不少,學習語文花時間比別人多,但是成效不高。何故?語文學習不得法,積累不夠量。
學生如何積累呢?著名語文教師俞旭初認為要做到三點:一是要積累詞匯,二是要記誦名句,三是要寫隨筆。詞匯如磚瓦,有磚瓦才能建起文章的高樓大廈,要在課外閱讀中積累儲備高雅、鮮活的詞語。寫隨筆是自我心靈對話,寫隨筆不但可以練習文筆,更能擴展思維和想象能力,培養(yǎng)健全人格與獨立思想。
筆者贊同俞旭初老師的觀點。在學校,大多學生哀嘆作文難。難在哪里?一是提起筆來沒什么可寫,二是有了想法寫不出來。第一種情況,涉及觀察、思考和素材的積累;第二種情況,涉及選材、調動語匯和布局謀篇。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課內學習、課外閱讀以及接觸生活實際,還有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那就是寫作。學生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如散文、小說、詩歌等,可以培養(yǎng)藝術審美能力,鍛煉謀篇布局技巧,養(yǎng)成深度思考習慣,更主要的是可以把閱讀中積累的素材提煉、加工、運用,從而達到積累、消化、提升的積極效果。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積累環(huán)節(jié),做到積累“三突出”:
一是鼓勵學生向報紙雜志投稿,突出“寫”。教授完小說單元,筆者就布置學生做小說練習——創(chuàng)作小說,每一個同學至少要完成一篇小說,學習小組交流之后,每一小組推薦一至五篇優(yōu)秀習作在班上宣讀,最后投票選出一二三等獎,一等獎作品由老師提出修改意見后再修改潤色,達到一定水準后投稿。詩歌單元、散文單元等文學課程同樣采取此方法,收效甚佳。
二是舉行講故事比賽,積累寫作素材,突出“貯存”。筆者的語文課中,要求學生課前5分鐘講故事。一節(jié)課講一個故事,一個人在講臺上講,其他同學在臺下做筆記,一年下來,每人都有一本厚厚的作文素材積累本。為了方便記憶,強化系統(tǒng)性,筆者劃分“故事單元”,按地域分為中國故事、西方故事、拉美故事、阿拉伯故事,等等;按內容分為文學、藝術、體育、軍事、政治、科學,等等。推行新課標之后,筆者引導學生關注時事,多講當代故事,多講“活人故事”,多講正能量的新聞人物故事。故事積累多了,學生寫900字的考場作文40分鐘就能順利完篇,數字夠了,內容充實了,作文考試分數自然就上去了。
三是課堂教學淡化內容結構分析,強化背誦比重,突出“背功”。詩歌是一定要背誦的,而在其他課文里,有名言必須背,有警句必須記。如果是經典名篇,如《過秦論》《六國論》《師說》《勸學》《赤壁賦》《背影》《我的空中樓閣》等,要求反復誦讀,直至能夠默寫。筆者認為,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不是教師把教材分析得如何精辟透徹,而是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里學到了新詞語,記住了經典言論,增長了語文鈣質?!案褂性姇鴼庾匀A。”古人把背書列為文人標準,在新課標背景之下的今天,這條標準還不過時。
三角之三:訓練鍛造手段
首先,思維訓練。思維是語文的內里,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筆者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要學好語文,就必須加強思維訓練。思維訓練的方式多種多樣。譬如整體思維訓練,一個人是一個整體,一件事情是一個整體,一篇文章也是一個整體。整體由局部組成,從全局看局部,才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就文章而言,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主題,只有一種思想傾向和情感態(tài)度,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才能由此去把握一個詞語或句子的意義,去理解某一個材料的價值作用,去評判某一手法的優(yōu)劣,去劃分段與段之間的層次。新課標考試內容框架基本成型,一張語文試卷大約20道題目,分為古詩文閱讀鑒賞、現代文閱讀分析鑒賞、語言運用能力考查、寫作能力考查等板塊。整體思維訓練對寫鑒賞分析類的考試題目特別重要,如果考生沒有整體觀感,沒有整體意識,盲人摸象,考場上解題就沒有思路,答案就沒有邏輯條理,支離破碎,勢必丟分失分。再如,強化哲學觀點的訓練,必須嚴格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哲學思維。如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既要看到肯定的、主要的、正面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負面的一面,這樣才能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質,防止出現以偏概全的錯誤。這個訓練對寫作文很重要。當今考試,思辯性的作文題占主流,作文立論必須客觀辯證,證明說理不要把話說滿,不要憑空臆斷,不能指鹿為馬。
其次,進行考試題型的規(guī)范解題訓練。語文考試一般有客觀的選擇題和主觀的歸納演繹題。做客觀題要善于識別命題者設置的偷換概念、無中生有、斷章取義、張冠李戴、因果倒置、強加因果、以偏概全等陷阱?,F代文閱讀主要是主觀題型,一般有理解詞句、篩選信息、歸納內容、理清文路、表達技巧、審美鑒賞等類試題,角度不同,各有特點。學生要分清類型,建立題型模塊,設定答題模式,記牢答題步驟,掌握方法要領,做到心中有題型、腦里有題例、手中有方法。
在語文學習中,閱讀、積累、訓練,三者沒有輕重之分,只有平衡之和。三角形之平衡技法,假若運用得當,它將幫助學生語文學習取得高效、高分。
【作者簡介】梁耀俊,廣西百色祈福高級中學高級教師。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