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娟
(懷化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8)
?
大學英語課堂提問模式探析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為例
趙娟
(懷化學院,湖南 懷化418008)
摘要: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段,能促進師生間的溝通和互動,有助于課堂活動的開展和提高教學效果。而教師提問→指定學生→學生回答→教師反饋這種廣泛運用的、單向式的提問模式,限制了大學英語教學的課堂互動。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為例,探討了師—生、生—師及生—生三種課堂提問模式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應用,旨在促進課堂互動,提高學習效果。
關鍵詞:大學英語;語言教學;課堂提問
1研究的緣起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受到了廣大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正如鄭樹棠等所說:“課堂提問仍然是課堂教學中最主要的活動?!碧釂栕鳛榻處熥畛S玫恼n堂教學手段,是教師話語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提問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通過課堂提問,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狀況,同時可以根據(jù)學生掌握的信息對下一步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做出相應的調整;另一方面,通過課堂提問,學生可以有機會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和語言組織能力,促進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教師提問和學生提問能對課堂互動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但從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提問的實際效果來看卻不太理想。很多教師常常采用的是展示式問題,圍繞著所講授的語法項目、詞匯、課文內容進行提問,這些問題對鞏固知識和檢查學生是否掌握語言知識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教師經(jīng)常問這一類已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可能會對學生的外語學習產(chǎn)生一些不良影響。很多國內學者的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僅僅依靠提問的類型改變并不能增強教學效果?!安徽撎釂柕念愋腿绾?,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教師提問大多數(shù)時候得到的是學生的沉默。”[1]“教師的提問無論難易與否,絕大多數(shù)學生選擇的是沉默,教師的課堂提問無法增進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互動狀況”[2]。因此,本研究試圖打破外語課堂單向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提問模式,嘗試著把師—生課堂提問模式、生—師課堂提問模式及生—生課堂提問模式運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
2文獻綜述
外語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在國內外研究中已取得不少成果。在國外,Long and Sato(1983)將課堂提問模式分為兩種:展示性問題(display question)和參考性問題( referential question);其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的課堂提問主要以展示性問題為主,而且在課堂上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也是以展示性問題為主。Brock(1986) 對兩種提問模式進行了研究,通過研究也發(fā)現(xiàn)教師們更喜歡采用展示性問題而不是參考性問題。Nunan(1987)在其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展示性問題占90%。其他研究者如Liang(1996)、Pearl(2000)、David (2007)在對ESL教師提問的研究中也得出這一結論:即教師提出的展示性問題多于參考性問題?!敖處煵坏梢酝ㄟ^提問使學生參與交流,還可以通過提問使學生調整自己的語言,使其更具有可理解性?!盵3]國外研究者先后總結了許多成功運用課堂提問的經(jīng)驗。顯然易見,提問“多年來一直是語言教學所關注的一個焦點”。
在國內,很多學者也對外語教師的課堂提問做了較深入的調查,得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結果。王坤(1998)、歐陽文(1999)、胡青球(2004)、宋振韶(2004)等都對課堂提問做了大量的研究。周星、周韻(2002)對浙江大學公共外語部教師的課堂提問做了研究,結果展示性問題要遠遠多于參考性問題(73%~82% )[4]。從以上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都著重于分析英語教師的課堂提問的類型、提問后的等候時間、提問技巧的運用、反饋形式等幾個方面來分析大學英語教師的課堂提問模式,對于學生課堂提問的研究相對較少。
3課堂提問模式的類型及運用
要想提高英語課堂提問的效率,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積極作用,教師首先應該全面地了解課堂提問模式。課堂提問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單向的教師向學生提問模式,即教師提問→指定學生→學生回答→教師反饋,而且應該還包括學生向教師提問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提問。
3.1師—生課堂提問模式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最普遍的課堂提問模式就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以至于大多數(shù)人往往將師—生課堂提問理解為唯一的課堂提問模式。語言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課堂中教師提問的類型進行各種不同的分類。本研究選取Long and Sato(1983)根據(jù)教師提問引出的課堂互動交流的性質,把問題分為展示式問題和參考式問題。
3.1.1展示式問題
展示式問題是對已知信息的提問,它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展示他們的語言知識,是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最直接的一種手段。這類問題的答案通常在句法和詞法上比較簡單,教師預先設計好答案,并暗示學生采用某一句型或書上現(xiàn)有的答案回答。下面就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第三冊第一單元為例進行分析。本單元以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托馬斯·愛迪生、美國總統(tǒng)亞伯拉罕·林肯等偉人為例,說明成功的秘訣就是永不言棄。
Para1
T: According to the first paragraph, for what did Winston Churchill achieve fame?
S: He achieved fame for his wit, wisdom, civic duty, and abundant courage.
Para 3
T: What did Albert Einstein and Thomas Edison have in common?
S: They were thought to be slow learners in childhood, but they overcame their childhood difficulties and mde magnificent discoveries that benefit the entire world today.
Para 4
T: What enabled Abraham Lincoln to succeed despite all the misfortunes in his life?
S: His strong will.
Para 7
T: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at is the secret of success built upon?
S: The secret of success is based on a burning inward desire, a robust, fierce will and focus-that fuels the determination to act, to keep preparing, to keep going even when we are tired and fail.
這幾個問題都是典型的展示性問題,都是圍繞課文內容,考察學生對學過的課文的掌握情況。教師提出展示性問題的目的主要就是檢驗學生是否對課文內容有全面的理解,然后決定是否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同時,老師的這類問題有助于學生更清晰地理解課文,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言輸出、使用目的語的機會。
3.1.2參考式問題
參考式問題沒有確定的答案,學生回答時可各抒己見、自由發(fā)揮。在回答問題之前,學生要進行緊張的思維活動,在腦海中快速搜索已學過的詞語和句法來組織句子,按實際需要來進行回答。只有通過提問學生參考式問題,教師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水平。
T: After learning this unit,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remark “It’s not how many times you fall down that matters. It’s how many times you get back up that makes success!”
“你摔倒了多少次并不要緊;你能多少次重新站起來對成功才至關重要?!睂@句話的理解,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不同基礎的學生可以選用單詞、短語或句子來表達。
T: You may have tried and failed many times before you finally get success. But it doesn’t matter. What matters is whether you can summon up all your courage again and again to face the hardships standing in the way of success.
T: Can you name several other important components for the secrets of success? Give your reasons.
對于成功的關鍵是什么,學生可以給出不同的回答,如“l(fā)uck, talent, determination, good relationship with colleagues, the effects of family background”等,這有利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2生—師課堂提問模式
與只是被動回答問題相比,學生提問是課堂參與形式中更高層次的認知卷入(cognitive involvement)。國外的研究都證明了這種認知卷入的作用和價值,并積累了一定的文獻。學生課堂提問的功能可用下圖表示。[5]
圖1 提問行為的功能及其作用機制
學生提問有很多的優(yōu)勢,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問未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在真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順利實施自己的教學計劃,并沒有留出應有的時間給學生提問。歐陽文(1999)認為,學生提不出問題,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原因:觀念障礙、信息障礙、教師權威障礙、教學方法障礙、技能障礙[6]。王坤(1998)認為,教師的心理負擔是阻礙教師鼓勵學生提問的因素。教師的心理負擔有三種:一是怕“誤事”;二是怕“冷場”;三是怕“難堪”。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留出適當?shù)臅r間給學生,并鼓勵學生有問題就可以直接提出來。例如:
S: Ms Zhao, we are interested in Sandra Day O'Connor. Could you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her?
T: She was the first woman Supreme Court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serving from her appointment in 1981 by Ronald Reagan until her retirement in 2006. She was the first woman to be appointed to the Court. "Do the best you can in every task, no matter how unimportant it may seem at the time."
S: Ms Zhao,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ould you share some of your own personal experiences?
教師可以簡單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并鼓勵學生課后可以利用網(wǎng)絡去獲得他們需要的資料。
3.3生—生課堂提問模式
生—生課堂提問模式中,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種提問模式能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如果教師能正確引導生—生提問模式,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得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得到鍛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合作能力能得到提高。但在教學實踐中,由于許多教師擔心不能有效地控制課堂,并且擔心無法按時完成教學任務,生—生課堂提問模式很少被運用。
筆者認為,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一線教師,應該充分運用好這個模式。學完每一個單元,可留出20分鐘左右的時間給學生相互提問、討論,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讓學生各抒己見,有時候甚至還可以展開辯論。例如:
S1: …, in your opinion, what is the secret of success?
Ss: Money, determination, hard work…學生可以給出不同的答案。
S2:After a lot of failures, would you stop and give up?
Ss: It depends.
在學生互相提問和解答的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和組織者,監(jiān)控每一個小組及整個課堂學習的進程。另外,每個班創(chuàng)建一個微信群、qq群和公共郵箱,讓不敢在課堂上表達的學生有機會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問題提出后,先鼓勵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生互相合作、積極解答。在碰到學生實在無法解答的問題時,就可以將其帶到課堂中來。教師既要指導學生如何學,更要指導學生如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4結束語
大學英語課堂應是一個充滿“互動和交流”的場所。大學英語的學習要通過涉及真正交際的活動來提高學習效率。單向的課堂提問無法真正地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缎乱曇按髮W英語》(第三版)采用了豐富多樣的練習設計,體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作為大學英語教師,要充分認識各種提問模式的特點以及各自的優(yōu)勢和劣勢,合理地對待學生提問;適當增加參考性問題的提問,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向老師和其他同學提問,通過探究式、合作式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創(chuàng)新實踐,使教學活動真正實現(xiàn)由“教”向“學”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秦銀國,郭秀娟.英語課堂學生沉默與教師提問[J]. 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1):127-128.
[2]李慶生、孫志勇. 課堂提問:是獲取信息還是挑戰(zhàn)?——對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提問功能的會話分析[J]. 中國外語, 2011(1):58-64.
[3]Richard J & Lockhart C.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85.
[4]周星,周韻. 大學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調查與分析[J ].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2(1) : 66-68.
[5]宋振韶,張西超,徐世勇.課堂提問的模式、功能及其實施途徑[J]. 教育科學研究, 2004(1):34-37.
[6]歐陽文. 學生無問題意識的原因與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 湘潭大學學報,1999, 23 (1): 128-131.
[7]胡青球,等.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提問模式調查分析[J]. 外語界,2004,(6).
[8]丁小月. 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提問策略對學生口頭應答的影響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15(1):92-96.
[9]林慧華.樂學始于善誘——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提問敘事探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2(2):23-29.
[10]楊雨寒.大學英語分層教學課堂提問層次的區(qū)別[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2(3):71-75.
A Study on pattern of asking questions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taking 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third edition) as an example
ZHAO Juan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418008, China)
Abstract:Asking questions is a kind of efficient teaching method in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can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simple questioning pattern (teachers' questioning—picking up a student—student's answer—teacher's feedback) is widely used in teaching, which restri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o New Horizon English (third edition)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ree questioning patterns in English teach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promote learning efficiency. The three patterns are the model of teacher's questions—students' answering, the model of students' questions—teachers' answering, and the model of students' questions—students' answers.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sking questions in class
收稿日期:2016-01-15
基金項目:系懷化學院教改課題“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學習策略培訓研究”與“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專業(yè)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體系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3611|0023)。
作者簡介:趙娟(1980-),女,湖南湘潭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與翻譯工作。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96(2016)02-0072-04
DOI:10.14079/j.cnki.cn42-1745/tv.2016.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