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俠
摘 要:小學語文如何開展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教學,是教師面對的重點也是難點。文章首先分析了低年級閱讀教學的兩種現狀:簡單化與拔苗助長化,然后從讓視覺激發(fā)閱讀活力、讓朗讀引領思維成長、讓交流提高個性認知等三個方面尋找多種策略,力求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成長起來。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策略
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關系學生初步對整篇文本的理解,能夠讓學生把單個的詞語融入到句子里面去,從單個的詞匯到單個的句子再到整篇的文本,學生對于語言的理解才能逐步提高,但在小學語文低年級的教學中,筆者發(fā)現很多的同行存在錯誤的教學取向,為此,有必要作以剖析并總結一下自己教學中的認識和做法,以與各位同行交流。
一、低年級閱讀的現狀取向
1.簡單化
“簡單化”是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最容易出現的取向,很多人認為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本身就很短小,內容也很淺顯,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又非常有限,不簡單化難道還要復雜化嗎?筆者在這里提到的“簡單化”是指教學的過程中以成人的眼光看文本,而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量自己的教學,處理文本“粗放”甚至“粗暴”,不能從一些細枝末節(jié)品味文章的字句,只是從大概的輪廓讓學生粗略的感受文本,這樣的教學勢必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會造成學生情感的簡單化,更不利于學生對于文章細節(jié)的理解。
2.拔苗助長化
還有一類語文教師,喜歡把文本教學高深化,揠苗助長是這類教師的教學取向,殊不知一二年級的學生才剛剛接觸短小的文本,他們需要教師從淺入深的一步步來,就像風景秀美的阿爾卑斯山路旁的標語所寫的“慢慢走,欣賞啊!”,這是一個細致咀嚼的過程。尤其一些經常帶高年級的語文老師,往往會忘記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沒有任何基礎下,動不動就是“思想”“主旨”“含義”……放掉這些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空洞冰冷的詞匯吧,要讓學生感受屬于他們的有血有肉的內容才是正道。
二、尋覓多種策略,引領低年級閱讀
1.讓視覺激發(fā)閱讀活力
人最常用的是視覺,最相信的也是自己的眼睛,學習文本閱讀也是如此。低年級學生由于見識還比較狹窄和膚淺,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注重一些視覺上的刺激,讓學生能夠首先在視覺上觀賞到了所要學習的東西,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更為容易的理解文本,讓學生展開想象。
這種視覺的的運用,可以采用多種策略,一般現在蘇教版語文課本文本的編排是關照了學習的季節(jié)等因素的,比如學習《春筍》一課的時候正是春季竹筍生長的季節(jié),語文教師可以布置有條件的學生放學的時候去觀察竹筍,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再用多媒體播放竹筍的圖片或者視頻,再結合課本上面的插圖,學生已經對竹筍的形狀、顏色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學習課文興趣就更高了,理解也更快了。如此,在學習《再見了,北京》一課的時候,引導學生觀看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精彩剪輯;在學習《美麗的丹頂鶴》時,剪輯制作介紹丹頂鶴的小視頻讓學生觀看;在學習《歡樂的潑水節(jié)》時,視頻介紹潑水節(jié)的興起、盛況,在適當介紹一點其他民族節(jié)日……
2.讓朗讀引領思維成長
低年級的學生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樂于朗讀、善于朗讀、敢于朗讀的習慣,讓學生在書聲瑯瑯中積累詞匯、語感,在書聲瑯瑯中體會文本的語言美、意境美,在書聲瑯瑯中理解文章傳達的情感?,F實中很多語文教師重分析、輕朗讀,原因是認為朗讀沒有用,考試又考不到,不如分析文章或者讓學生寫幾遍生字來得實在,殊不知,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損失的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為重要的根基,這個根基筑不好,危害的是語文學習的未來。
朗讀對于語文學習,就如實驗之于物理、化學,省掉了這個環(huán)節(jié),就省掉了學生思維成長的過程,讓學生直接看到的是結果,就會讓學生養(yǎng)成不肯探究的習氣。筆者認為寧可不分析,不可不朗讀,要把書聲瑯瑯還給語文課堂。朗讀的形式要盡量多樣化,開始可以由教師朗讀示范或者播放朗誦帶,最好能有配樂,逐步讓學生學會如何朗讀,然后再讓朗讀能力較好的學生示范讀、帶領讀,最后可以開展齊讀、比賽讀等活動進一步激發(fā)讀的熱情。教師在示范讀的時候要注意多種體裁的選擇,比如現代詩歌中的《雨點》《一株紫丁香》,寫景散文中的《春到梅花山》《秋游》,對話類的記敘文《好學的爸爸》《奶奶的白發(fā)》,寓言故事類的《狐假虎威》《烏鴉喝水》……不同特點的文章在語音聲調都有不同,要讓學生多加體會,不能千篇一律的讀法。
3.讓交流提高個性認知
教學活動其實本質上是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過程,筆者所在教育部門現在正在著力開展一項課堂改革——“學講計劃”,該計劃的核心內容是學生“學進去”并“講出來”,其主導思路是“生進師退”,這其實與著名的教育理念都是吻合的,學生必須成為課堂的主體,才能讓學生在自己的思維活動中體驗到獲得知識的快樂,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是學生終身受用的,這個過程中逐步獲得知識的技能才是學生的真實本領。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要首先學會交流,這是“學講計劃”中重要的一環(huán),是最能體現“學進去”與“講出來”的一環(huán)。語文教師要教會學生交流,開始的時候要給學生明確交流的問題,引導并示范學生如何交流,以及交流的時候各人的角色與注意事項。只有學會交流才能讓學生的思想相互碰撞,讓個性的思維在碰撞中交融、互補、深化、升華。
以《夕陽真美》為例,引導學生交流“你眼中看到的夕陽是什么樣子的?給大家描述一下”“夕陽和朝陽相比你發(fā)現有哪些不同?”“文章中夕陽的有什么變化?找出來概括給其他同學聽一下”“夕陽你覺得美嗎?為什么?”“能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把文中的夕陽畫出來嗎?比一比看哪一組畫的更美”……在老師引導下,學生之間逐步交流著自己的思想,看著孩子們認真的交流,不失童真的回答,我知道學生在進步中前行。
“學講方式”不只是一種教學的理念,“生進師退”更不是一句口號,在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都需要教師認真履行實踐,語文教師要耐心并細心一些,逐步引導扶持,以至于學生能夠“獨立行走”,不要怕學生會“摔跤”,沒有“摔跤”就沒有以后的“健步如飛”,我們的教育理想是讓孩子們“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