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莎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文化也越來越多元化,這不僅給語言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尤其是在英語方面,許多學校及教育部門都很關注英語的教學質量,然而卻忽略了其民族文化的發(fā)揚和傳承的功能,由于東西方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出現(xiàn)了很多不能讓英語本族人理解和接受的中式英語,這不僅影響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而且阻礙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和傳承,很多學者認為“中式英語”是中國人在英語學習和使用的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過渡期,但另一方面,中式英語也成為了目前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主要從文化視角下分析了中式英語的形成原因,闡述了文化之間的差異在語言上的體現(xiàn)方式,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文化視角 中式英語 思維模式 文化差異
任何一種語言的發(fā)展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縱觀外語學術的發(fā)展歷程,都是從無到雛形再到完善的過程;英語和漢語是兩個不同的語系,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中式英語的現(xiàn)象,再去解決這個問題就會愈加的麻煩,“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從認知的角度分析都是客觀存在的,很多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不能規(guī)范的使用英語,使得英語的表達過度的“中國化”,也就是所謂的“中式英語”,困擾了很多教師和學生,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從文化視角研究中式英語的意義
英語的教育工作與民族的文化傳承是相輔相成且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通過定義的角度來分析,兩者都屬于教育學的范疇,首先,研究英語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意義,就是它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雙語間的溝通方面,在進入社會工作之后,外語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成為一個重要的工具,讓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充滿信心,有利于自己目標的實現(xiàn);理論意義表現(xiàn)在了解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差異,尤其是在句型結構方面,對研究外國著作的過程中能夠更加的方便,當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綜合能力強,專業(yè)精通并且又懂外語的復合型人才是各個企業(yè)爭奪的對象,教學工作越來越大,問題也越來越多,“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反映出來的問題不僅僅是英語學習的問題,在教育過程中,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及正確的引導是出現(xiàn)這個問題的關鍵,這給英語教學提供了很多思路,按照外語學習的過程規(guī)律,為課堂的教學提供充分的理論依據(jù),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根源上研究分析。
從相輔相成的關系分析,語言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元素,是文化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折射出諸多文化現(xiàn)象,對一個學習語言的人來講,理解文化背景是一個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在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相融性、多樣性讓語言學習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然而,教學活動雖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手段,同樣也受限于多元文化的影響,怎樣將教學內容和多元文化完美的結合是目前學術界研究的主要方向,也是相輔相成關系的體現(xiàn)。
從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分析,民族文化的傳承的主要內容是民族的風俗習慣、人文特色、宗教信仰以及民間約定成俗的行為習慣,主要通過一種適合人們接受的方式來靈活的指導人的實踐活動,然而,另外一種方式就是通過比較正規(guī)的教育機構來直接繼承和傳遞,主要是通過語言教育,兼顧文化的互動和交流,在教育的過程中,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會存在一些矛盾和沖突,這兩者之間的兼容和磨合正是立統(tǒng)一關系的體現(xiàn)。
二、中式英語的界定及成因分析
首先,關于中式英語的界定。中式英語主要表達的意思是很多中國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將漢語的某些表達習慣和語言現(xiàn)象運用到學習英語的內容中,句型結構和表達方式都留有很多漢語的語言痕跡,上世紀末我國的英語教育者就對此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研究,隨著對成因和表現(xiàn)形式的探討,逐漸對中式英語有了一定的界定認識;其中李文中認為,中式英語指的是由于受到母語的嚴重影響和干擾,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套用英語的語法習慣和句型結構,以致出現(xiàn)了不符合英語語法規(guī)則的畸形英語,對于使用英語的國家來說,這種表達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的,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文化的差異;中式英語的特征一般是對個體而言的,穩(wěn)定性不高,受思維模式的束縛,學習英語的人常自己編造出有漢語語法的英語表達,具有極大的隨意性,避免不了出現(xiàn)中國腔,就出現(xiàn)了所謂的“中式英語”。
其次是中式英語的成因分析。一方面是定式思維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學習是認知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外語的學習過程中,人們會從一個新的角度出發(fā),這也充分的說明了中式英語的必然性,我國大多數(shù)的學習者都是從中學時期開始學習英語的,之前已經是掌握了漢語的結構及規(guī)則,這就對英語學習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打破之前的思維習慣不是很容易,學習中的主體和客體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學習者在學習語音時先習慣找到相似的漢語語音,有時也會用拼音標注,完全把英語當做是漢語來學習,無法擺脫思維定式;另一方面,就是學習者過度的同化英語,史兩者之間不能保持一個平衡,同化的成分較多時就會改變了英語的本質,這也是中式英語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中式英語的對策分析
1.調整外語教學政策。教育部出臺的《英語教學課程要求》中明確規(guī)定,把“跨文化知識傳授”及“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英語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然而一些學校的相關制度還是不夠完善,重點是教會學生如何在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積極的發(fā)揚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保證民族文化在教學中的地位,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強對教學活動的管理,開通教學監(jiān)督和評估的平臺,政府也要加大在英語教育領域的投資,克服由于文化環(huán)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學會將傳統(tǒng)文化和英語學習完美的結合。
2.改革英語教學內容及考核機制。一直以來,我國大學英語的教材內容大多遵循的是語言規(guī)范及體裁多樣的模式,并且一味的只是強調文章的趣味性和思想性,但是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學生課本中關于民族文化的內容少之又少,想要改變目前的局面,首先要加大中國英語與多元文化的研究,明確英語在教學中的地位,其次是在此基礎上加多有關中國文化的基礎性內容,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多開展文化交流的主題性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進行結構化的測試,不僅僅是之前的筆試,通過聽說讀寫的環(huán)節(jié),全面考核學生的能力,才能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xiàn)。
3.提高師生的多元文化交際能力。需要提高師生的文化交流能力,然而這些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交際能力實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逐漸鍛煉出來的一種能力,掌握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是提高交際能力的第一步,語言中包含著許多的文化元素,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好榜樣,才能更好的去引導學生,不斷的去優(yōu)化兩者的關系,有意識的去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的給自己充電,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多與同行交流,總結經驗,通過自己的情緒來感染學生,更好的去完成自己的文化教學任務。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言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步登天,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中式英語也是必然的現(xiàn)象,主要正確的看待問題,冷靜的分析原因,總結出解決方案就可以很好的去改善這一現(xiàn)象,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對中式英語的研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發(fā)揚光大,積極迎接挑戰(zhàn),從根本上解決中式英語的泛濫。
參考文獻:
[1]張穎慧.論中式英語向中國英語的轉化—可能性及可行性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2.
[2]王坤威.從中英概念系統(tǒng)差異看中式英語—利用概念隱喻分析和糾正中式英語錯誤[D].西南交通大學,2013.
[3]林緒肅.大學生中式英語的成因分析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8.
[4]尚秀葉.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作文中中式英語的分析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D].西南大學,2006.
[5]樊曉麗.對比分析中式英語的表現(xiàn)及成因[D].武漢理工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