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淑華
摘 要:初中歷史內容較為豐富瑣碎,通過歷史故事講解能夠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其中在選擇故事時,應該選擇具有教育意義且積極向上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在教學中隨著故事進入歷史,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關鍵詞:歷史故事;初中歷史;學習興趣
一、借助歷史故事進行情感教育
初中歷史教學可以通過歷史故事的講解豐富課堂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例如,在學習《明朝的對外交流與沖突》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行閱讀書本內容,學生閱讀完畢就會知道文中主要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鄭和下西洋,另一個則是戚繼光抗擊倭寇。這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提出問題:“不論是鄭和下西洋還是戚繼光抗倭,最終都取得了勝利。你們知道原因嗎?又能從他們身上看到、學習到哪些珍貴的品質?”這樣的提問,答案已經不再重要,學生在回答中得到了情感的升華,激發(fā)了愛國之情,也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品質。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通過歷史故事教學可以為學生與書本文字之間構造一座橋梁,完成情感
輸送。
二、借助歷史故事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歷史自己具有生命力,因此只有讓學生看歷史、讀歷史、講歷史,從而達到在歷史記錄中找到疑問、思考疑問的目的,讓學生能夠展現自己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比如,在教師教授《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這篇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讓獨立編寫一個關于“同張騫出使西域”的文章。教師可以就故事內容不斷提出疑問,例如,在出使西域的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困難有什么?他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的?這次出行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當所有問題被提出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討論,最終就會得出張騫出使西域的本意在于軍事需要,但卻帶動了文化和經濟上的發(fā)展與交流的結論。通過提出疑問來引導學生獨立探索、解決問題,這樣的教育模式可以讓教師獲得最真實有效的教學成果反饋,同時能給學生帶來更加貼近實際的問題環(huán)境。
三、借助歷史故事強化學生理解
歷史中記錄了繁雜的各種事件,讓學生背誦記憶這樣的知識是較為困難的,因此,可以通過一些較為有趣的歷史故事去加深學生的記憶。例如,講述“數典忘祖”這一成語的由來,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分封制度在春秋時期名存實亡,周王朝軟弱,諸侯之間混戰(zhàn)不絕的歷史史實;講述“臥薪嘗膽”這一成語時,能夠使學生知道有關吳國和越國之間的恩怨。上述這樣以故事作為媒介來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的方式,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可以讓學生的思考視角得到擴充,不再局限于一點。
總而言之,歷史是一門非常有趣且具有人文意義的學科。為了更加透徹地講解歷史,教師應該將歷史故事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在故事中走進歷史、感悟歷史,與歷史進行交流,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