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琴
【摘要】研究學情是“以生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是確保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保障。研究學情既要研究學生的既有與需要,也要研究學生的可能與期望。因此,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nèi)容、設計教學對話時,就應當研究學情、遵循學情。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帶領學生融入學習過程,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關(guān)鍵詞】閱讀教學 學情 教學目標
研究學情是“以生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是確保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有效保障。學情有著很寬的外延,如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思維狀況、認知規(guī)律等等。研究學情既要研究學生的既有與需要,也要研究學生的可能與期望。因此,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nèi)容、設計教學計劃時,就應當研究學情,遵循學情。
一、基于學情,確立目標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jù)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也就是說,我們在教學前首先要明白學生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課標的要求有哪些,學生會什么,他們可能在哪些地方感到困惑?然后,針對這些分析與預測制定清晰準確的教學目標,為創(chuàng)造高效活力課堂奠定基礎。
特級教師王崧舟在執(zhí)教六年級課文《孔子游春》時,就是從“什么樣的課堂”“什么樣的課文”“怎樣的老師”幾個板塊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孔子的。課后分享時,王老師提到,他關(guān)于這堂課的人文價值定位,就是把孔子“從神壇請到杏壇”。為什么這樣定位呢?就是因為學情。學生對老師這一形象有認識,很熟悉,更易于接受。這就是學情與起點。
二、基于學情,選擇內(nèi)容
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要依據(jù)學情。依據(jù)學情的前提,是了解學情。了解學情的提法,并不是全新的,在以往,備課就有“三備”的說法——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今天我們提出的了解學情,把“備學生”放到了核心位置,因為一切的教為的都是學生。特級教師薛法根提倡“三個不教”:學生已懂的不需教,學生能自己學懂的不必教,教了也不懂的暫不教。那我們可以教什么?關(guān)于一篇課文的教學內(nèi)容,從學生的角度講,可以歸結(jié)為三句話:學生不喜歡的,使他們喜歡;學生讀不懂的,使他們讀懂;學生讀不好的,使他們讀好。
因此,面對一個班的學生,選擇教學內(nèi)容,就必須研究這一個班的學生。研究的內(nèi)容包括學生對這篇課文自己可以讀懂什么,哪些地方可能理解模糊,還有哪些內(nèi)容應該讓學生知道。將教學內(nèi)容選擇的區(qū)間確定在學生認知“已知點”之上,定位在學生能力發(fā)展區(qū)的模糊處。這樣選擇的教學內(nèi)容對學生而言才是有價值的,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生命成長的課堂。
例如教學《七律·長征》這一課時,因為受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所限,學生們對于長征的歷史背景普遍不太了解,這時,老師適時補充一些文字和音像資料,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nèi)容,體會詩句情感。如本課中對“暖”與“寒”的理解。這樣的內(nèi)容選擇,就是從學情出發(fā)。
三、基于學情,有效設問
了解學情,也就找準了教學的起點?;趯W情,除了確定清晰的教學目標,選擇精當?shù)慕虒W內(nèi)容,還需要有效設問幫助落實目標。在設計課堂提問中,要防止對學生的“不相信”,要站在學生已有的起點上設計問題。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化難為易、深入淺出,這樣也可以避免課堂出現(xiàn)無效、瑣碎的提問。在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中,更多的是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和未知進行提問,而不是教師用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師的設問應起到啟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探究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學口語交際課“我喜歡的電視欄目”時,發(fā)現(xiàn)學生各有喜歡的欄目,可難以說清欄目的主要內(nèi)容,自己為何喜歡。有一名女生說到《爸爸去哪兒》這一檔電視節(jié)目時,引起大多數(shù)學生的共鳴,但是說起來卻顯得凌亂,不吸引人。于是我啟發(fā)學生圍繞以下問題組織材料:這期節(jié)目主要人物有哪些?主要活動形式是什么?其中你印象最深的內(nèi)容是什么?之后再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練習。第二次交流后,這名女生又舉手要求重說,這次顯得很有信心,也確實說得有進步。根據(jù)她的兩次不同發(fā)言,我組織學生評議、總結(jié),討論如何說得更好。因為研究的是他們想要解決的表達問題,學生發(fā)言很積極。
后來我趁熱打鐵,要求學生把這次的口語交際內(nèi)容作為練筆寫下來,效果很好。從這次的練筆以后,班上幾個一直不會作文,每次寫作文像擠牙膏的孩子,仿佛忽然開了竅,下筆流暢起來。事后我反思:為何以前一直也對學生說,作文就是寫自己想說的話,可他們卻聽不懂、做不到,這次卻忽然領悟到了呢?還是因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時生成動態(tài),及時體察了學情。
真正的課堂是“學堂”,學生會怎么學,遇到什么問題,不是全部可以由教師預測的。只有深入了解學情,才會明白學生的已知、未知與需求,探索他們獲取需求的途徑,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附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