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金姬
摘 要:韓國語歌曲在韓國語教學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歌曲中的歌詞為教師提供了大量豐富多彩的語言材料。歌曲不僅能用于有目的的語言訓練,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激發(fā)其潛能,有效提高學生主動參與韓國語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的韓國語語言應用能力。論文中對韓國語歌曲在教學中應用的理論依據及具體應用方法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韓國語歌曲;教學;應用;學習興趣
一、引言
韓國語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應用韓國語歌曲。受韓流影響,中國青少年尤其是學習韓國語的學生對韓國歌曲、電影、電視劇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
即使是韓國語初學者也會唱一兩首最新韓國流行歌曲或熱播的韓劇主題曲。在韓國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按照教學內容與教學階段科學應用韓國語歌曲,就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歌曲之所以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理論依據如下:
第一,歌曲通過豐富的節(jié)奏和優(yōu)美的旋律傳達歌詞,避免背誦的枯燥乏味,從而有效地提高記憶效率。第二,歌曲的節(jié)奏與旋律給學生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注意力,緩解對教學的厭倦情緒從而優(yōu)化教學情境。第三,通過反復歌唱,能夠更加充分地了解、掌握詞匯的用法以及文章的內涵。第四,歌曲作為鮮活的語言資料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歌詞并非是人工加工的生硬的語言,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運用的生動的語言資料。歌詞中包含了豐富的韓國語發(fā)音、詞匯、語法以及各種表達方式,還包含了日常生活、風俗習慣、思考方式、傳統(tǒng)文化、民族性等文化因素。[1]
如所上訴,歌曲同時具備了作為教學方法與語言資料的兩種應用價值,因此有必要在韓國語教學中積極應用韓國語歌曲。
二、韓國語歌曲在韓國語教學中的應用
韓國語歌曲可根據教學需要與歌詞內容應用于發(fā)音教學、詞匯教學、語法教學、聽力教學、翻譯教學、文學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教學。韓國語歌曲在韓國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法如下:
(一)歌曲在韓國語發(fā)音教學中的應用
講授韓國語發(fā)音的階段是韓國語教學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如果單純講授發(fā)音,很容易導致課堂枯燥乏味。在發(fā)音教學階段應用韓國語歌曲要比詞匯教學或語法教學中的應用歌曲效果更佳突出。尤其是講授輔音中的松音、緊音、送氣音的區(qū)別以及漢語里沒有相似發(fā)音的韓國語元音、輔音時效果更佳。比如說,韓國語初學者很難掌握松音與緊音的區(qū)別,教師可以在婚禮進行曲的開頭曲上,選取幾組對應的松音緊音音節(jié)作為歌詞演唱。具體方法如下:
《婚禮進行曲》
ba ppa ba ppa ba ppa ba ppa
ba ppa ppa ba ppa ba ppa ba ppa ppa
唱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一名學生歌唱,也可要求一排學生按照音節(jié)的順序每人唱一個音節(jié)。輔音中的松音與緊音在發(fā)音時,嘴唇的松緊程度是不同的,因此,要求學生使用鏡子一邊確認自己的唇形變化一邊歌唱也十分有效。
講授輔音“n,d,r”后,可以選用在中國取得很高收視率的韓國電視劇《大長今》的主題曲?!洞箝L今》主題曲的歌詞基本不帶收音,還包含了大量由輔音
“n,d,r”構成的音節(jié),對學生掌握這三個輔音的正確發(fā)音很有幫助。
講授完所有輔音與元音之后,可以選用韓國語版的《字母歌》。這首兒歌的旋律與英語中的《字母歌》完全相同。歌詞如下:
ga na da ra ma ba sa a ja cha ka pa ta ha
ga na da ra ma ba sa a ja cha ka pa ta ha
ga na da ra ma ba sa a ja cha ka pa ta ha
也可將歌詞中的元音“a”換成其他的元音來唱。通過學習韓國語《字母歌》,不僅可以練習所有韓國語音節(jié)的發(fā)音,還可以掌握韓國語元音與輔音的排列順序。
(二)歌曲在韓國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在詞匯教學中可以按照詞匯的類別選用一些適當的歌曲擴大詞匯量的同時提高記憶效率。在選取歌曲時,應盡量選用單純由詞匯組成的歌曲。比如說講授身體部位名稱時,可選用韓國語兒歌《頭兒、肩膀、膝,腳趾》。《頭兒、肩膀、膝,腳趾》有配套的律動,結合律動一起學習效果更好。
講授動物相關詞匯時,可以選用韓國語兒歌《動物農場》。這首歌的歌詞中除了動物名稱外,還包含了各種動物的叫聲。通過學習這首歌可以了解很多與動物相關的擬聲詞。學完《動物農場》之后可以做動物名稱與動物叫聲的連線練習。
講授固有數詞的時候可以選用韓國語兒歌《十個印第安少年》。通過學習這首歌不僅可以掌握韓國語固有數次1~10,還可以輕松地掌握固有數次“1,2,3,4”后面接量詞時所產生的變化。
(三)歌曲在韓國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在語法教學中應選用歌詞中集中體現所學語法現象的歌曲。
比如講授不定階終結語尾時可選用韓國語兒歌《三只小熊》。通過這首歌曲可以學習掌握“有,胖,苗條,可愛”等動詞、形容詞的不定階形式。
講授冠形詞形語尾時可以選用韓國語兒歌《哆來咪歌》,《我的臉像蘋果》,以及代表90年代韓國所有男人愿望的歌曲《希望事項》等。學完這首歌曲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冠形詞形語尾按照自己喜歡的女孩或男孩類型改寫歌詞。
《哆來咪歌》很好地體現了形容詞后接冠形詞形語尾修飾名詞的用法。
講授連接語尾“-niga/euniga”之后,可以選用韓國人氣歌手李承基演唱的《你是我的女人》進行語法鞏固練習。李承基的這首歌曲中不僅包含了大量的連接語尾“-niga/euniga”,旋律優(yōu)美,歌詞感人。
(四)歌曲在韓國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學生在上聽力課的時候需要長時間高度集中精力,如果不能適當地調節(jié)緊張情緒,反而會影響教學效果。在聽力教學中科學選用韓國語歌曲能夠調節(jié)學生的緊張情緒,也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給學生播放歌曲時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不能單純以放松精神或娛樂為目的。聽力教學中必須要選擇歌詞的難易程度適合學生水平的歌曲,當教師選定一首韓國語歌曲作為聽力教材的補充材料時,應該在播放之前根據教學內容設定若干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聽,并做筆記,然后根據所聽到的信息回答問題,復述歌詞,翻譯歌詞大意或進行歌詞填空練習。通過這些練習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在聽力教學中,只要歌曲的歌詞內容以及難易程度與教學內容相符,歌曲的選取范圍非常廣泛。韓國語歌曲與聽力課本合理搭配,交叉使用,能夠彌補聽力教材相對單一的不足。[2]
(五)歌曲在韓國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韓國語歌曲的歌詞看似簡單,但如果想按照情緒和旋律翻譯準確到位并不容易。如果將枯燥的翻譯教學與韓國語歌詞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就能使翻譯理論教學更加生動、實用。尤其是選用中韓相互翻唱的歌曲更加有效。在相互翻唱的歌曲中有些歌詞是直譯,有些歌詞是意譯,而有些歌曲是在原有的曲子上重新譜寫了歌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翻譯歌詞,然后通過對照標準答案分析直譯與意譯的區(qū)別。通過翻譯歌詞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也可以誘發(fā)學生的翻譯興趣。
(六)歌曲在韓國文學教學中的應用
部分文學作品可以使用歌曲的方式背誦全文或主要章節(jié)。目前與文學作品相關的歌曲如下:根據金素月的詩《金達萊花》作詞,由瑪雅演唱的歌曲《金達萊花》;尹東柱的詩《媽媽,姐姐,去江邊生活》;尹東柱的《序詩》;古代歌謠《公無渡河歌》;鄭哲的《青山別曲》等。通過優(yōu)美的旋律,使這些詩詞變得更加朗朗上口。用唱歌的方式學習韓國語詩歌,可以提高對作品的理解能力,也可以有效強化記憶力。
(七)歌曲在韓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中的應用
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也可選用一些介紹或涉及傳統(tǒng)文化風俗的歌曲。比如:介紹每個月的傳統(tǒng)風俗的民謠《月亮打令》,與中秋節(jié)的傳統(tǒng)游戲相關的民謠《羌羌水月來》,包含朝鮮民族的民族情愫的民謠《阿里郎》等等。尤其是傳統(tǒng)民謠《阿里郎》經過世代的傳承,被無數次進行再加工,在加強整個朝鮮民族的粘性以及促進民族團結方面,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進作用。因此,通過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謠了解并掌握韓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風俗習慣是非常生動、有效的教學方法。
三、在韓國語教學中應用歌曲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在韓國語教學中應用韓國語歌曲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選擇適合教學內容的通俗易懂的歌曲。
2.整體歌詞太長或太難時,應截取適合教學內容的部分歌詞應用于教學。
3.歌曲只強調節(jié)奏與旋律,直接跟唱歌曲很容易忽視詞匯或句子的語音語調。因此,學唱韓國語歌曲時,應先引導學生按照說話時的語音語調熟讀歌詞。然后再進行歌唱。
4.在韓國語教學中應用歌曲時還需要考慮學生的喜好以及整個班級的氛圍。
5.歌曲教學法只能作為韓國語教學的輔助教學方法使用。
6.韓國語教學中不提倡過多或過于頻繁地應用韓國語歌曲。
只要按照上述的注意事項在韓國語教學中科學地應用韓國語歌曲,就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在英語以及其他大語種的語言教學中應用歌曲的語言教學方法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普及。教學實踐證明,語言教學中應用歌曲能夠鞏固、矯正發(fā)音、詞匯、語法等多種語言形態(tài),也可用于提供目的語言的歷史、文學、文化等背景知識。應用歌曲可使語言教學更加生動、有趣,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溝通,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薛特勒奎主.歌曲在韓國語教育中的應用[J].首爾大學國語教育研究所國語教育研究:第六輯,157-167.
[2]鄧春燕.如何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有效應用英文歌曲[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2):87-89.
(作者單位:遼東學院韓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