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摘 要 微觀知識是初中化學的重要知識,也是學生學習的分化點。由于它看不見、摸不著,很抽象,所以很多學生都覺得這部分知識難學、難理解。本文擬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fā),充分利用歸納對比、圖形圖示、多媒體信息技術、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設計實驗探究等方面展開教學,降低、分化難點,構建有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理解掌握微觀粒子的核心觀念及本質,為學好化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化學教學 微觀粒子 實驗探究 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0040-02
“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粒子,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xiàn)象”是《化學課程標準》強調掌握的內容,也是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的熱點。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存在一定難度,因為微粒不像宏觀物質一樣看得見、摸得著。學生僅憑想象很難形成科學的認識,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歸納比較、粒子模型、多媒體信息技術,聯(lián)系生活經驗和設計實驗探究等,讓學生跨越這一學習難關。
一、應用歸納對比,了解微粒概念
對比的方法常用于辨析相近的概念,通過對比,找到相關知識的共性與聯(lián)系,是達到知識彼岸的一葉方舟。學習分子、原子和離子的概念與性質時,可運用歸納和比較的方法找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從而把握概念的實質。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構建微粒概念
學習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識,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應用。學習分子、原子知識時,要能利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有關現(xiàn)象解決實際問題,學會從微觀的角度看問題。
例如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沒有發(fā)生變化,即沒有生成新物質。如水的三態(tài)變化,只是水分子的聚集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而水分子本身并沒有發(fā)生改變;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原物質的分子發(fā)生了改變,生成了其他物質的分子,如水在通電的條件下分解,生成了氫氣和氧氣,是水分子變成了氫分子和氧分子,即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本身變了。
三、利用圖形圖示,掌握微粒概念
近年來,以微觀粒子模型圖為背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進行命題的試題已經成為常態(tài),學生通過觀察、想象、類比等方式,能初步了解化學現(xiàn)象的本質,引導學生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進而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我們可用大小或形狀不同的圖形表示原子,用這些圖形的結合表示分子,如用“ ”表示氧原子,用“”表示氫原子,則“”就可以表示水分子。在通電的條件下水分子分解的過程則可表示如下:
這樣,就將一些抽象的微觀物質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加深了學生對分子、原子知識的理解。
四、開展實驗探究,掌握微粒概念
由于分子、原子是肉眼看不見的微觀粒子,很多學生對其概念和性質的理解感到非常困難,教材上則利用實驗和“活動與探究”來幫助同學們理解分子、原子知識,如借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獲得的苯分子圖像和通過移走硅原子構成的文字“中國”,讓同學們感受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通過水的蒸發(fā)、品紅的擴散、氨分子擴散等演示實驗感受分子在不停地運動;通過家庭小實驗體驗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例如氨分子的擴散實驗:先引導學生聞氨水和酚酞試液的氣味,并演示如右圖所示的實驗。請學生描述現(xiàn)象(濃氨水有刺激性氣味。滴入酚酞試液后變紅)。然后在燒杯A、B中裝入20mL蒸餾水,滴入2~3滴酚酞試劑,在燒杯C中裝入5mL濃氨水。用一只大燒杯把A、C兩燒杯罩在一起,燒杯B置于大燒杯外。幾分鐘后,觀察到小燒杯A中的溶液變成了紅色。引導學生分析得出C燒杯中氨分子運動擴散到A燒杯中,使無色酚酞溶液變成紅色。
五、運用信息技術,解釋微粒概念
在化學教學中,常規(guī)教學方法通常用掛圖或投影片、模型等媒體示意,往往缺乏直觀的效果。因此教師教學時可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變小為大、變靜為動,把微觀粒子擴大為宏觀的示意圖像,用動畫的形式給學生以生動的啟示,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微觀世界。
例如,在講分子運動時,談到水從衣服上揮發(fā)的過程,無法通過實驗真實反映其變化過程,若通過多媒體動畫模擬,水分子從衣服上慢慢運動出來,散發(fā)到空氣中去,同時溫度升高時,水分子運動加??;溫度降低時,分子運動減慢,最后濕衣服變成了干衣服。通過動畫模擬,學生不但加深了對分子運動的認識,而且也了解了分子運動規(guī)律與溫度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 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3]李曉平.新課程理念下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中小學計算機教育,2006,(2).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