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蘭
【關鍵詞】初中數學 學習能力 探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A-0116-01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fā)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為重點,通過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要注重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形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的良好習慣,使數學學習成為學生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豐富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教學活動其實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能夠更加主動地進行探究。因此,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是為了導入新課,還要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情境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分析并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多姿多彩的圖形》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首先播放一個“小魔術”——一張平整的“白紙”瞬間就成了一個比較復雜的立體圖形。也許有學生能夠折疊出來,并模仿“魔術變形”,但是速度不可能有魔術師那樣快。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立體模型的展開和還原,幫助學生繼續(xù)挑戰(zhàn),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啟發(fā)學生折疊其他類型的圖形,讓學生在不斷觀察、操作、嘗試中完成本章的學習任務。
二、聯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強烈的學習動機驅動下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教學時可以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生動例子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與探究,鼓勵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發(fā)現問題和總結規(guī)律,從而在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的同時得出結論。這樣學生在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知識與技能,激發(fā)了學習的欲望,還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如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軸對稱》中有一個最短路徑問題,這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從最簡單的在河邊建水泵站向兩村供水開始,強調這是惠民、利民的重要工程,但節(jié)約是最重要的,讓學生設計出最省材料的管道鋪設方案。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可以在圖紙上先找出一個村關于河岸的對稱點,再與另一個村連接,從而得出在河岸建水泵站的點,進而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對稱軸由一條線拓展為一個面,如河兩岸有兩個村莊,若要在河上架一座橋方便兩岸交流,如何才能保證距離最短?再次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從而知道將河寬縮為一條線就可以用原有的經驗得出結果。
通過結合生活實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能讓其感悟數學思想,敢于將新內容轉化為已學過的舊知識來解決問題。
三、培養(yǎng)習慣,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行為
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仔細預習、認真聽課、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總結等,這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前提,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的根本。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在長期的實踐中堅持下來,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同時規(guī)范自己的學習行為,為提高學習能力奠定基礎。
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平行四邊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探究發(fā)現特殊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從而在合作交流中深化認知。平行四邊形的學習顯示出了比較明顯的逐層深入的邏輯關系: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定理等。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厘清前后知識之間的關系。學生在總結中形成自我認知體系,并深化為一定的數學規(guī)律。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在每一個章節(jié),都應該有學習、有反思、有總結,從而形成比較系統(tǒng)的數學學習習慣。
總之,學生的學習能力決定著數學學習的效果,由“學會”到“會學”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成長的歷程。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只有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才是教學的根本,也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