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周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師應側重引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好的自主學習語文課堂應對課堂教學的走向有很好的掌控并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細節(jié)??梢酝ㄟ^引導學生多“讀”、多“說”、多“議”、多“演”進行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自主學習 培養(yǎng)方法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是從兒童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出發(fā),著重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思維的活動。小學語文教師在落實教學目標時要注意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方面的整合。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的三維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切實從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學習過程應始終以人為本,應該堅信學習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發(fā)展自己的潛能,最終達到自我實現(xiàn)。”就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而言,起始階段的自主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要想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樹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觀念,要盡可能把課堂還給學生。當然,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不等于教師就可以無為而治,作壁上觀。一堂好的自主學習的語文課堂,教師應該是一位優(yōu)秀的“導演”,除了對課堂教學的走向有很好的掌控之外,還要能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細節(jié)。從小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出發(fā),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實操中,可以引導學生多“讀”、多“說”、多“議”、多“演”,以此促進其理解內(nèi)化,提高其表達能力,增進其合作交流并最終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境界。
一、引導學生多“讀”,促進理解內(nèi)化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強調(diào)的就是反復朗讀的意義所在。在如今的語文教育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書不讀熟不開講。”其實也是對反復朗讀精神的延續(xù)。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的篇目大多是篇幅短小、文字淺顯、故事性強而事理明白的好文章。對于這些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小學語文老師更多地使用自己的精彩解讀而忽視學生的主動體悟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違背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這就好比教學生游泳,讓學生總是站在游泳池邊熟悉動作要領而不讓他們下水親自體會甚至是喝幾口水是永遠學不會游泳的。
比如說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金色的草地》一文。這是一篇前蘇聯(lián)作家普里什文著的充滿童真雅趣的美文,文章在選入教材的時候做了改動。雖然是只有四個自然段,不足四百字的短文,卻道盡了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無窮快樂。所以,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小學語文老師一定要組織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時想象兩兄弟在草地上無拘無束地盡情戲耍的情景,設身處地體會草地的可愛和蒲公英的有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脈搏,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并受到熏陶感染。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類似《金色的草地》這樣適合朗讀的課文比比皆是。小學語文老師如果能夠通過引導學生多作自主朗讀,并在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努力做到“字求其訓、句求其義、篇求其旨”,那么,這樣的語文課堂自然是輕松而高效的。
二、引導學生多“說”,提高表達能力
德國文豪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談話?!庇纱搜由?,小學生進行自主朗讀的過程其實就是他們的心靈與作者進行交流的過程。小學生的朗讀越是深入,獲得的感受體會就越是深刻。學生獲得的感受體會越深刻,意味著有可能說出的東西就越多??上У氖?,長久以來,教育更強調(diào)的是學生能夠寫得出來而不是表達得出來。所以,在這種不良教育習慣之下,學生慢慢被培養(yǎng)成了“鋸嘴葫蘆”——心中縱有思緒萬千,卻總是悶聲不語。從現(xiàn)代教育學的理論看,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完全錯誤的,教學效果極其低下。所以,要引導學生多作自主朗讀,就要多引導學生把朗讀所得“說”出來。
在小學語文教材的課程安排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編者在每一單元的后面設計了一個“語文園地”欄目。設計這個“語文園地”的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如果我們能認真地對待這個語文活動,則將會對學生的自主朗讀有很大促進和提高。
比如說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后面設計了一個讓同學們就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觀作口語交流和寫作的活動。如果小學語文教師能夠組織好這次的語文活動,引導他們講清楚景觀的奇妙之處,理清順序,醞釀好情感,則相信會使學生對第一單元的學習有更高層次的理解和體會。如果能夠認真處理好每一次語文活動,則學生的自主朗讀能力肯定會有很大提高。
三、引導學生多“議”,增進合作交流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在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過程中,他們必然會有獨特的見解和體會。限于小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個性化體悟必然會有所參差。所以,在學生進行過自主閱讀之后組織他們進行討論很有必要。組織學生就閱讀所得進行討論的意義在于交流相互之間的看法,進行相互印證、補充。更重要的是,在交流過程中進行議論甚至是爭論可以使他們的思維產(chǎn)生碰撞,促使他們思維更嚴密、深遠。
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后的討論是需要教師引導、組織的。小學語文應該為學生的討論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讓他們能夠在一定的時間、空間里活動。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在討論會的初始階段扮演好“主持人”角色。比較好的做法就是先給學生限定閱讀的篇目和時間,要求他們記錄閱讀過程中的個性體會和疑問,為討論會做好充分準備。在討論會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言,暢所欲言,大膽質(zhì)疑。遇到學生相互間沒能達成共識的,教師還要做適當點評。
為了保證學生有共同的討論話題,教師還應對學生閱讀的篇目做適當引導。比較好的做法是每個學期指定班級學生閱讀幾本同樣的書,然后規(guī)定學生在某個具體的時間段完成相應閱讀任務。這樣,學生有共同的討論話題就得到了保證。至于學生出于自己興趣的閱讀的話,可以由學生間有共同閱讀經(jīng)歷的自行組織。
四、引導學生多“演”,達成自我實現(xiàn)
從一個人的閱讀進程看,小學階段的閱讀要注意文學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結合。要使得小學生的閱讀效果得到強化,除了要求學生多“讀”、多“說”、多“議”之外,還要多引導學生把人物、故事演繹出來。這樣,學生的自主閱讀才會更深入,理解更深刻。此外,在這個“演”的過程中,學生還會樂在其中,達成自我實現(xiàn)。
從已有經(jīng)驗看,引導學生把閱讀的篇目“演”出來能產(chǎn)生教師完全意想不到的結果。比如說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深度、想象力和表現(xiàn)力等。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晏子使楚》一課為例,在教學完這篇課文之后,我只是簡單地交代語文科代表選幾位感興趣的學生把這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并且要求在下一周進行班級內(nèi)演出等事宜后就沒再過問??墒菦]想到一周之后,學生展現(xiàn)出的是一場精彩無比的演出。由此可見,學生對演出這件“小事”傾注了多少心血。我想這或許就是我們常說的“適宜學生的教育”和“學生自己喜歡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張文麗.構建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
[2]謝旭芳.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09.
[3]包清濤.小學語文自主學習初探[J].學園,2013.
[4]陳鳳紅.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新課程學習,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