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芳
摘要:作為小學教育階段的基礎課程之一,小學語文能提高小學生對母語的認識,增強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是其中主要教學形式,其教學效果優(yōu)劣,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及寫作能力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如何合理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師及教育研究人員面臨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調控;反思
小學語文不僅使學生對母語的認識有所提升,還能促進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提高。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既是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又是增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途徑。本文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分析,探討其中影響因素,并結合實踐經(jīng)驗,對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反思。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實施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結構的科學化設計是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單包括教師教授學生知識的方式,還包括學生理解知識的方法。二是思維形式。所謂思維形式,其中包括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及運用的形式,包括教師教授知識的形式。三是語文能力。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不僅包括學生對語文認知的能力,還包括學生語文運用能力,即寫作。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根據(jù)自身喜好,不自覺對培養(yǎng)學生某方面能力有所側重。因而教師在今后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自身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觀察自身側重的方面,最大限度地保證均衡培養(yǎng)學生各種能力。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調控
目前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實施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自身學歷和教師教學經(jīng)驗。一般而言,教師學歷高低將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產(chǎn)生較大影響,通常表現(xiàn)為教師的學歷越高,課堂教學效果往往越好。另外,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會對教學效果產(chǎn)生重要影響,當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時間相對較長時,教學經(jīng)驗越為豐富,課堂教學效果會相對較好。
第二,外部因素的影響。一般而言,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正常課堂教學活動之外,還需要對學生家庭作業(yè)、課堂作業(yè)及試卷等進行批改、分析、反饋與講解。部分教師還擔任學校或者年級某種職務,因此其可利用的時間相對較少,導致備課質量下降,進而對課堂教學產(chǎn)生不利影響。除此之外,不同類型的學校,教學效果有相對較為顯著的差別。不同學校對教師的要求不同,校園內的學習氛圍相差較大,同樣會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反思
第一,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優(yōu)化的過程中,不能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應結合學生日常學習氛圍等進行綜合考慮,應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對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思路、學生學習方法等進行系統(tǒng)指導,對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綜合評價。同時,還應對教師備課情況、對教材的掌握情況、對學生的了解情況等進行整體考量。一般而言,教師日常工作的評價相對較為簡單,然而對教師潛意識側重方面的評價,困難程度往往較大。根據(jù)相關文獻報道,只有將教師的日常工作及隱性工作有機結合,并與學校發(fā)展及學生進步相聯(lián)系,才能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得到真正增強。
第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所有影響因素都在可控范圍之內,教師及學生往往要面對較多突發(fā)因素的影響。因而,在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評價期間,應對該類影響因素進行充分考慮,不應僅靠定量分析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判斷。在對實際課堂教學進行評估時,對于沒有發(fā)生變化的因素可根據(jù)相關標準進行定量分析。而對于較為開放性的問題,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定性評價,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的客觀性、針對性,使評價結果更具科學性與合理性。同時,通過對不同問題的辯證分析,使評價結果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在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有效辨別之外,提高教師及學生教與學的積極性,可為教學效果的增強發(fā)揮積極促進作用。
第三,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行,對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應執(zhí)行多元化標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多元化思維的培養(yǎng),啟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在正確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在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時,應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狀態(tài)、教師教學狀態(tài)、教師精神面貌等進行綜合評價。學生學習狀態(tài)又可細化為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學生之間的合作狀態(tài)等;而教師教學狀態(tài)可以從教師教學態(tài)度、對教材的熟悉程度、教學方式的選擇等方面分層考量。
第四,在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時,應對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不能僅憑其中一種評價而代表對教學效果的全面評判。因此,在實際評價期間,應根據(jù)不同情況制定針對性評價系統(tǒng),其中包括對教學過程的評價,教師價值觀的評價等。學校還可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建立學生跟蹤檔案,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詳細記錄比較,并將典型例子作為其他學生的榜樣進行學習,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強化其在學習期間的主人翁意識,為課堂效果增強發(fā)揮積極作用。建立教師的教研發(fā)展檔案,指導教師根據(jù)自己教研發(fā)展軌跡,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使之更符合學生成長發(fā)展的課堂需求。
第五,在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時,應注重學生與教師的評價相結合,使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活動轉變?yōu)閷W生、教師集體參與的實踐活動,提升教師及學生對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的重視程度,讓師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效果評價活動中,通過評價過程性活動促進課堂效益提升。除此之外,師生共同參與評價,有助于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關系的形成,讓課堂教學效果評價成為加速學生進步與發(fā)展,增加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責任感的推動力和促進劑。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優(yōu)化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在加強自身素質提升的同時,認真總結以往教學經(jīng)驗,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努力探索全新教學方式,逐步完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系統(tǒng),切實增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