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珍
【摘 要】小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但是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變得沉默寡言,很少有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逐漸地課堂成了教師一個人的講堂,學生沒有問題,只是在被動地接收經(jīng)教師細細咀嚼后的現(xiàn)成的知識。新課改更加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與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問題意識;小學語文;培養(yǎng)
學生問題意識的核心支撐,是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問題起于感知,立于思考,成于交流和表達。其中,獨立思考是關鍵。長期以來,人云亦云,千人齊做腦力廣播操的現(xiàn)象在學校愈演愈烈。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發(fā)展不竭的動力。沒有獨立思考是無法想象創(chuàng)新的,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多么重要和緊迫。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往往畏于教師權威而不敢提問,因此在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是改變這種對立的師生關系,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對教師的緊張與畏懼感,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學生的顧慮,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與教師的平等,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與學習動機,調(diào)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當學生的身心處于最輕松時,其大腦皮層也處于最亢奮狀態(tài),學生會迸射出更多的靈感,產(chǎn)生更多的問題,從而使得學生敢問敢答,敢于發(fā)表不同見解,這樣課堂上便會出現(xiàn)更多的標新立異與獨樹一幟。
1.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
教師不再是教學的管理者,學生不是被管理者,二者是平等的學習主體,教師要從高高在上的教者轉換成與學生平等的學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的主體參與與自主探究提供機會創(chuàng)造條件,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與教師共同成為教學的雙主體。
2.教師要真誠地熱愛學生
陶行知說過:“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睕]有情感的認知活動只會加重師生的學習負擔,使得師生漸行漸遠。唯有滲透情感的認知活動,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師生情誼,享受學習所帶來的樂趣,使學生以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在教學中,我們要以一顆真心來對待學生,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真摯的情感,從而將對教師的情感轉移到學習中來。
3.教師要充分地信任學生
每個學生都有著巨大的潛能等待著我們?nèi)ラ_發(fā)。我們要充分地信任學生,相信學生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能夠順利地解決問題,而不是一股腦將知識全部拋出,給予學生更大的空間,給予必要的啟發(fā)與指導,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fā)。
二、保護學生好奇心,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小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奇妙的世界對于他們來說到處都充滿著神秘與未知,帶給了他們無限的好奇,這正是推動學生探索的內(nèi)在動力。牛頓對落地的蘋果產(chǎn)生好奇,從而奠定了力學的基石;伽利略對鐘擺出于好奇,從而發(fā)現(xiàn)了擺的等時性原理。可見,好奇對于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的重要性。然而,一些小學生的好奇心并未得到教師與家長的應有重視,往往被教師視為與教學無關而武斷否定,失去最佳創(chuàng)造的機會,原本就淡薄的問題意識也就逐漸在教師的否定聲中消失了。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保護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
1.營造和諧氛圍保護好奇心
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蔽覀円獮閷W生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知的和諧氛圍,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閘門,保持著一顆對周邊事物的好奇心。
2.運用啟發(fā)教學激發(fā)好奇心
正所謂不憤不悱,不啟不發(fā)。我們要在保護學生好奇的基礎上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運用啟發(fā)式教學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究,由課堂的附屬成為課堂的主體,享受探究所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
三、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當學生無法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時,自然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進而推動學生展開積極的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研究提問藝術、學會提問,在恰當?shù)臅r機提出富有探索性的問題,從而激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活動。
1.問題情境生活化
生活化教學是現(xiàn)代教學的重要理念,將問題情境與學生所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置身于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中,這樣更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與對知識的探究,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語文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深切地體會到語文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體會語文學習的實用性。
2.問題情境活動化
打破學生的封閉式學習,將問題寓于豐富的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來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印象最深刻,記憶最牢固、體會最深,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3.問題情境開放化
我們要為學生構建開放的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也不能禁錮學生的思維、束縛學生的思想,我們要變封閉性問題來開放性問題,為學生提供更為寬廣的思維空間,使得學生可以馳騁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4.問題情境全體化
教學所面對的是全體學生,學生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單一的問題無視學生間的差異,只會讓探究成為部分學生的特權,而將大部分學生排斥于教學之外。在提問時要兼顧學生間的差異,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激起全體學生的共同探究,真正實現(xiàn)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全程參與。
四、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解決問題只是一種手段,讓學生真正地提出問題才是目的。要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就必須要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引導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通過問題將學生思維的全過程充分地暴露出來,這樣我們才能更全面客觀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思想、思路、方法等,教師才能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學生通過自主地提出問題,才能達到真正地主體學習,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達到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要擔心學生的提問會擾亂正常的教學活動,而是要鼓勵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讓學生將不同于教師、教材、教參的個性化見解大膽地提出來,并在學生間、師生間展開充分的交流與討論,進行思想的交流與思維的交匯,從而達到對知識與技能的真正掌握。
五、重訓練,培養(yǎng)能力
針對小學生學習意愿不強,興趣恒久性弱的特點,結合小學語文課程的訓練重點,設計“三個一”訓練模式。即每人“每周寫一篇生活日記”、“每月讀一部好書”、“每月講一個故事”。通過這一模式把學生的課內(nèi)外閱讀,聽、說、讀、寫能力等訓練有效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自覺不自覺中得到進步和提高。此外,我還通過活動課綜合訓練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質(zhì),小學語文是一門融文學,政治,天文,地理,音樂,美術為一體的綜合性基礎學科,活動課的綜合實驗恰好適應了語文教學的需要。如我在活動課上引導學生玩猜謎語,講故事等一些課外有趣的活動,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爭勝心,在學生爭著搶著回答的過程中,充分發(fā)展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和表達能力。學生也充分地認識到語文學好了,對這些有趣的游戲也有很大的幫助,從而就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總之,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以語文學科體系為中心,在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學模式的運用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激起學生問的激情,讓學生逐漸敢于提問、學會提問、樂于提問,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問題意識。
參考文獻:
[1]周艷春.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學生之友.2011,(04)
[2]劉存霞.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