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鴛鴦
摘 要: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率,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教師要深刻認識到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與非本體性教學內容的區(qū)別,并且根據每篇課文的特點明確本體性教學內容,然后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的落實組織語文教學。要改變語文教學低效現狀,改變語文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從備課入手,把教師的興奮點從確定教學流程引導到研究教學目標的精細制定與有效達成上。試從十年專業(yè)發(fā)展角度,就本體性教學目標的確定這一話題,先進行自我剖析反芻認識,后對比過往教學目標制訂優(yōu)劣,再談課堂如何實踐,最后進行總結認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本體性教學;教學目標
一、反芻,關注本體性教學內容
筆者自2004年畢業(yè)至今,已從教小學語文十余載,也曾屢次外出學習、研修。欽佩“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情趣、重習慣"的于永正特級;受過竇桂梅特級激情澎湃的洗禮;在王崧舟特級的《慈母情深》中默默流過淚……也曾受教于本縣小語界前輩,買過多位特級的《教學設計與案例》。然而,這一路走來,筆者似乎始終找不到自己的語文之道。于是,開始思考:語文是什么?把目光聚焦到這兩個方方正正的漢字,翻閱《現代漢語詞典》,“語”字有四種解釋:其一,話;其二,指“諺語”或“古語”;其三,代替語言的動作;其四,說。而對“文”字的解釋則多達十三項之多。
語文課程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核心課程,不僅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任務,還承擔著思想品德、情感審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諸多任務。語文作為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為主要目標的綜合性實踐課程,理所當然地應該以語文知識、方法和語文技能(即本體性教學內容)為目標展開教學,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非本體性教學內容應該是滲透在語文知識、方法和技能的學習過程之中的。
二、對比,直面本體性教學目標
上海師范大學吳中豪教授在《從教課文到教語文》一書中明確指出:語文課應該“教語文”,而不是“教課文”。如果我們要想明白自己想教什么?就要看教學目標是怎么定位的。如果我們想知道教師實際在教什么?就要看教師想教的內容與實際在教的內容是否一致。如果我們想檢測學生實際學到了什么?看學生有無發(fā)展?!敖陶Z文”則是以本體性教學內容為主確定語文教學目標。
例1.(1)初步把握課文內容,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2)感受藺相如在澠池會中的智勇雙全,在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3)體會廉頗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之心。
例2.(1)學會生字新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抓住關鍵詞語體會李時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嚴謹認真的作風。(4)學習通過語言、神態(tài)、動作描寫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5)體會景物描寫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三、實踐,從現實找準差距
下面通過《月球之謎》(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教學設計來談談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的確定與實施。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語境認識“懸、遐、奧”等8個生字,會寫“幕、臨、懸”等14個字,正確讀寫詞語,并學會運用。(2)朗讀課文,根據提示,練習概述文章段落的主要內容。(3)運用想象、古詩句積累等方法,加深對月球魅力的感受。
一篇課文可以選擇的本體性教學內容很多,一些“基礎性”教學內容在每篇課文中都需要落實,譬如,課文中的生字、詞語以及課文朗讀等等,無論低年級還是中高年級,務必將這些基礎性教學內容的落實放在首要位置,作為一堂課教學的“保底工程”,如,目標(1)的確定。中年級的課文教學除了落實基礎性教學內容,還必須新授一些其他的語文知識和閱讀寫作方法,進行必要的語文技能練習,我們姑且把這些新授的教學內容稱為“發(fā)展性”教學內容。如,目標(2)和目標(3)的確定。《月球之謎》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在說明性語言品讀活動中習得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方法,感受月球的魅力”?!皞涫覆蝗鐢嗥湟恢浮?,教學一篇課文,除了必須落實的基礎性教學內容,所剩無幾的教學時間不允許教師過多地發(fā)揮,因此教師必須學會“舍得”,常言道有“舍”才有“得”,必須把“發(fā)展性”教學內容集中、明確地加以落實。
四、提升,從目標制訂轉向可測量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體悟,筆者堅信教學落實本體性目標的方向是對的。明白一節(jié)好的課,應該有這樣兩個特征:(1)在縱向上學生的學習有階梯式的提升,或多方面的擴展;(2)在橫向上學生建立相互的關聯網,并形成共同的學習經驗。而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左右著一節(jié)課的方向。廣大語文教師只有真正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在語文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運用實踐,從理解語言到運用語言,從分析內容到學習方法,強化語文課程的語言文字運用價值,強化綜合性、實踐性,語文教學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教學目標雖不屬于課堂教學程序的范疇之內,但源于課程之整體及具體教學內容,是課堂之統(tǒng)率、號令,是一篇課文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和靈魂。但是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閱讀教學,教學目標究竟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很多時候,教學是有目標但不尊重目標,學生不明白今天這節(jié)課要完成哪些學習任務,聽課的老師更不知道教學的走向是什么。在上課之前,很少有老師考慮:教這一課的目標是什么;學生通過這一課的學習,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有什么發(fā)展和變化等等。因為課堂教學不需要把教學目標拿出來展示給學生、教師看,這就造成了目標制訂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造成了課堂教學評價的模糊。
筆者深深覺得:語文教師必須學會舍棄,教學目標不要過于臃腫,明白“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道理。無論是語文知識的教學還是語文方法的習得,都應該按照“認識—實踐—總結”的流程設計?!敖陶n文”與“教語文”雖是一個簡單的話題,但卻是我們?yōu)橹Щ蟮睦蠁栴}。它背后折射的是不同的教學理念,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語文老師應該遵循語文的基本規(guī)律,尊重語文的基本特性,扎扎實實地上語文,“教課文”與“教語文”也并非是水火不容的,而是可以相輔相成的,愿我們的老師從準確定位本體性教學目標起步,實現從“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華麗轉身。
參考文獻:
吳忠豪.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研究[J].語文建設,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