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乃磊,秦愛君(唐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299)
?
PERMA理論對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林乃磊,秦愛君
(唐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299)
摘 要: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實踐中,去除心理問題固然重要,但學生的發(fā)展和幸福人生卻是終極目標。PERMA理論指出,積極的情緒、全心的投入、良好的人際關系、意義感以及成就對于個體蓬勃發(fā)展的作用至關重要。本文介紹了PERMA理論各要素以及相關研究成果,并闡述了其對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PERMA;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高職學生
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積極心理學研究認為人類的積極品質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核心要素,倡導關注個體正面和向上的心理品質。高職學生是國家建設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處在心理素質基本定型的特殊時期,思維靈活、接受能力強、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此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應關注其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和構建,使其獲得心理成長,PERMA理論所倡導的實際而有操作性的幾個因素,可以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中發(fā)揮積極重要作用。
PERMA理論是積極心理學的最新成果,是塞利格曼教授在多年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的,他認為實現蓬勃發(fā)展的幸福人生應具有以下5個因素,即,要有積極的情緒(positive emotion)、要投入(engagement)、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relationships)、做的事要有意義(meaning)、要有成就感(accomplishment),簡稱PERMA理論。PERMA不僅能幫助人們笑得更多,感到更滿意、滿足,還能帶來更好的生產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個和平的世界[1]。
1.1 積極情緒
積極情緒是指與個體需要的滿足相聯系的、伴隨愉悅主觀體驗的情緒。積極情緒具體包括喜悅、感激、寧靜、興趣、希望、自豪、幽默、敬畏、愛等。積極情緒讓我們感覺良好,它能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在高興、興奮的時候,人會感到精神煥發(fā),干勁倍增;在失望、悲傷的時候,又會感到無精打采,委靡不振,效率低下。積極情緒給人帶來積極、向上、肯定的感受,可以促使人積極行動,消極情緒會給人帶來消極、停滯、否定的感受,削弱人的活動能力[2]。
Fredrickson根據研究提出了積極情緒的拓展-建構理論(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表明積極情緒可以擴展個體瞬間思維活動,促進積極行為,幫助個體建設持久的個人資源, 可以有效保護壓力事件中的個體減少事件所引起的主觀心理壓力,增進人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它是預防和應對問題的最好良藥,常體驗到積極情緒的個體或能有效地調節(jié)自己體驗積極情緒的個體,在遭遇消極情緒刺激時,能有較強的恢復力[3]。還有研究表明,個體活動導致的積極情緒,能夠提高心理上的幸福感,反之,個體活動降低了積極情緒水平,主觀幸福感也會隨之降[4]。此外,積極情緒的表達也可以促進心理健康[5]。
1.2 投入
投入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項吸引人的活動中,達到了全神貫注的狀態(tài),時間好像停止了,自我意識也變得不那么清晰,這樣就進入了“投入的人生”(engaged life)。投入與心流(flow)有關,如果你去問一個處于此種的人“你在想什么,你感覺怎么樣”,他們通常會說:“我什么也沒想,什么感覺也沒有?!碧幱谛牧髦械娜诵枰腥孔⒁饬?,它動用了全部的認知、情感資源,讓個體無暇思考和感覺,所以這種投入感一般是個體在當前所從事的活動中直接獲得的,回憶或想象等則不能產生這種體驗(Carr,2004)。心流的在某些意義上等同于人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高峰體驗”(Finneran, 2005)[6]。
Csikszentmihalyi的研究表明,人們依內在動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非由于外在因素,這樣所帶來的滿足感會使得個體在從事活動時滿懷興趣,全神貫注,不知疲倦,使個人完全投入活動中。這時候的個體自我意識比較微弱,無法記憶和監(jiān)控當時的想法和情緒,在活動結束后才體會到當時那些積極的、愉快的體驗[7]。個體全身心投入活動中,并且完成了對于自己一般來說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其實這個時候并沒有意識到活動帶來的挑戰(zhàn)有多大,或許早已超出正常的程度。這種感受會有助于愉快情緒、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的出現,讓人更加肯定自我、悅納自我,并促使個人繼續(xù)發(fā)展。
1.3 人際關系
人際交往是促進人格發(fā)展和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然而在當前的大學校園里它卻成為諸多高職學生心理適應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顯示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高職學生人際關系存在不良狀態(tài),有待進一步改善[8]。
毫不夸張地說,人際交往是一個人生存的基礎。只有把自己置身于人際環(huán)境中,通過社交活動獲得信息才能不斷得以修正和發(fā)展。反之,如果剝奪個體人際交往的機會,個體的身心就會受到極大的傷害,所以通過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隨之發(fā)展而來的良好人際關系是保障個體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心,增強歸屬感,在同伴交往中宣泄壓力和負性情緒,減少孤獨感和空虛感,也是大學生逐漸社會化的一個必經之路。
1.4 意義
人類不斷地在生活和社會活動中尋求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即過一種“有意義的人生”(meaningful life),歸屬于某些超越自身的事物或信念,并為之付出努力。為追求這樣的目的,人類還創(chuàng)設了許多積極組織,如宗教、政黨、各種組織及家庭。意義療法的創(chuàng)立者弗蘭克認為,尋求人生意義是一種基本動機,感受到有意義的存在是人類的基本需要。Steger認為人生意義反映了人們對自我和生命的理解和評判。人生意義幫助人們組織和解釋生存經驗,發(fā)現什么是生命中的重要事物,指引人們利用有限的精力去獲得人生的滿足感以及對自我的超越感。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下,人生意義的作用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已有的研究表明,充實完滿的人生意義感有助于減輕心理創(chuàng)傷、抑制健康風險行為、提升幸福感[9]。
Haugan的研究證明意義是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促進因素,與負性生理心理癥狀顯著負相關,而低水平的人生意義感則是抑郁的直接誘因,并將大大增加自殺風險。Steger、Oishi和Kashdan明確人生意義是大學新生現階段不容忽視的一個發(fā)展任務,他們可從中獲取積極成長的寶貴心理資源,有助于形成和鞏固自我認同,從而順利度過適應期的危機,防止心理功能出現紊亂。高職學生的人生意義尚不穩(wěn)定,人際關系、學習生活等找不到重心,在入校后感到迷茫、空虛、無所適從,很長一段時間內目標不清、意義模糊,影響融入校園和身心健康。Park和 Peterson認為充實的意義體驗提供了修正和擴展人生意義的基礎,使人在尋求長遠意義的過程中擁有更強的幸福感和更低的抑郁。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持續(xù)的積極行動可以促進積極情感的產生和持續(xù),但人生意義感不足的個體則缺少積極行動,使得積極情感匱乏,讓消極情感的不良影響更為廣泛和持久,造成嚴重的抑郁癥狀。
1.5 成就
成就代表了個體對環(huán)境的掌控能力,使人們確認他們的活動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感使他們在生活中感到有力量去應對困難和阻礙。人們在改造世界、適應環(huán)境、求得生存的過程中的勝利和收獲,使人們感覺對生活具有了掌控力,擁有了對抗困難和危險的熟練技能,并且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各種科學實踐活動的成功不斷消除各種不確定感,減少人類的心理沖突和焦慮,這在人類的心理進化具有重大意義。另外,成就的意義在于可以得到外界和他人的積極反饋,這一點對個體的幸福和快樂來說很重要。在追求成就過程帶來的幸福感,使人類及其中每個個體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息。
2.1 增加積極情緒
如何增強積極的情緒,學者考察了記錄愉快事件、感激訓練對促進積極情緒產生的影響,結果四周后發(fā)現,記錄愉快事件可以顯著提高被試的積極情緒和主觀幸福感,降低消極情緒;感激訓練則顯著增加了積極情緒體驗[10]。
還有研究發(fā)現迷走神經張力(vagal tone),即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在被刺激后回到平靜狀態(tài)的能力,可以與積極情緒相互作用。其中能提高迷走神經張力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做運動,例如一些間歇性的訓練(interval training),以及瑜伽、冥想和擁有足夠的睡眠。如果能夠增加人們的迷走神經張力,那么也許能增加積極情緒對生活的影響[11]。在高職學生群體中,筆者也做了有益的嘗試,運用已有的研究程序和方法,通過4周的團體輔導的方式提升了成員的積極情緒。(林乃磊,2015)
2.2 創(chuàng)造投入體驗
為了增加個體的投入感,個體最好能參與一些有結構性特征的事情,要明確所要達成的目標,知道自己的任務和職責,同時活動本身的反饋要足夠清晰和及時,使個體了解現在所處的狀況以及事情完成的程度,隨時調整任務。還有就是活動的難度必須和個人進行匹配。創(chuàng)造投入感沒有捷徑,需要個體投入個體最強的優(yōu)勢和才能。
在高職院校中,可以通過學生活動、技能大賽等,增加學生的投入感。這些活動的難易程度要適度,讓學生可以有所選擇,敢于參與,在這樣的活動中體驗全神貫注的感覺,可以對學生的整體發(fā)展和自信心提升有很大作用。
2.3 鍛煉交往能力
人際關系不良會導致個體缺少展現自己的機會,在社會和職場的發(fā)展中,這方面的欠缺也會對個人的發(fā)展產生制約。可喜的一點是,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在訓練人際交往能力方面存在一些“天然”優(yōu)勢,那就是由于自身特點和職業(yè)能力發(fā)展的要求,使得其參加實習實訓的機會比較多,學生要在實習中要準確地提出工作中的合理要求,通過協(xié)商獲得必要的工作條件和保障;及時與教師和師傅溝通學習體會,能在較高層次上得到悉心指導;遇到困難時能及時求助老師和同學[12]。盡管這樣,可能還會有一些人由于在人際交往中不主動,以至于嚴重到人際交往敏感和焦慮,這樣的話就需要學校專業(yè)機構主動出擊,進行心理咨詢和輔導。
筆者使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改善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關系,通過招募和會談篩選了32名學生成員,進行了為期5周,每周1次的團體心理輔導,并且采用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在實施咨詢前后分別對兩組成員進行評定。在改善高職院校大學生人際交往上,團體心理輔導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13]。
2.4 尋求生活意義
在高職院校,有部分學生經常表現出無所事事、萎靡不振的狀態(tài),沉迷于游戲或者其它嗜好不能自拔,對學習和生活缺乏應有的激情和動力。這種現象是意義缺失的結果,同時又是尋求意義的原動力,鑒于無聊現象普遍存在,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如何使無聊由誘發(fā)不良情緒向激發(fā)積極行動轉變,將是一個頗具價值的研究課題[14]。針對此種情況,可以進行人生意義感的輔導和實踐活動,通過有意義的活動,在專業(yè)方面,深入的了解行業(yè)發(fā)展,指導學生更有針對性的參與實習實訓;在社會服務方面,參與志愿服務、敬老院和福利院義工等活動,增強個人生活的意義感。
2.5 創(chuàng)造成功體驗
在活動中取得成功,可以更加積極的進行自我評價,進而獲得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可以忘卻煩惱,告別憂郁,讓自己的目標更加明確,生活更加充實,更加有意義;成功的經驗也可以使個體能夠建立起穩(wěn)定、有效的自我效能感,這對其以后的日常生活和事業(yè)發(fā)展,是大有幫助的。成功與快樂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成功使人們快樂,而快樂也促成了成功[15]。
雖然有“失敗是成功之母、困難是進步的階梯”之類的說法,但是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這樣的口號性質的安慰無法真正應對沮喪和低落情緒。在當今的高考制度和社會現實下,高職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成功體驗不多,所以要更加注意運用教育心理學中的“正強化理論”,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和環(huán)境讓高職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促進其心理上產生更多的積極感受,而這樣的積極感受反過來又能幫助其取得更多、穩(wěn)定而持續(xù)成功。
PERMA的5種成分對個體發(fā)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并且積極情緒體現的作用更為顯著,因為其對個人成就和人際關系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根據相關文獻和研究,結合筆者在日常工作中的感受,對這5種因素與個體發(fā)展的關系進行了探究,如圖1。
圖1 PERMA的5種成分與個體發(fā)展關系圖
PERMA是一種關于個體發(fā)展的全新的理論架構。眾多的研究者多年以來的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可以擴展和建構心理資源,投入讓人全神貫注、忘我工作,人際交往使人充滿力量,充滿意義的生活對抗抑郁,成功可以使我們更快樂。PERMA不單純是一種理念,因為它不僅包括良好的感覺,還包括個體真實存在的意義、良好關系和成就[16]。在此理論指導下的高職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輔導,除了通過傳統(tǒng)的個體咨詢、團體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解決“問題”,更多的是要從積極方面入手,讓高職學生擁有全方位的追求心理幸福和健康發(fā)展的必備條件,即保證有積極的體驗,又能有現實的成就作為支撐,在人際關系和人生意義上也有發(fā)展,投入進入這樣的狀態(tài),可以使高職學生在專業(yè)學習和職業(yè)發(fā)展的道路上,獲得人生幸福感,從而避免沉溺于智能手機和網絡游戲世界不能自拔,或僅僅靠“心靈雞湯”式的勵志書籍和話語來支撐自己。在PERMA理論框架下,主動出擊,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最終提升高職學生的自信心、自尊、自我效能感等,并以此作為推動力,帶動個體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Seligman,M.E.Flourish: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M].New York City: Simon and Schuster,2011:10-11.
[2]Fredrickson,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8-226.
[3]王振宏,王永,王克靜,呂薇.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0(9):716-717.
[4]Pressman,S.D.,Matthews,K.A.,Cohen,S.,Martire,L.M.,Scheier,M.,Baum,A., & Schulz R.Association of enjoyable leisure activities with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J].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9,71(7):725-732.
[5]郭小艷,王振宏.積極情緒的概念、功能與意義[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5):810-815.
[6]任俊,施靜,馬甜語.Flow 研究概述[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1):210-217.
[7]田憲華.大學生休閑活動中的流暢體驗與身心健康的關系[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2-3.
[8]王慧,孟婷婷,陳仙.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11):1031-1032.
[9][14]朱海騰,姚小雪.大學新生的人生意義與抑郁:交互效應與中介效應[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5,31(4): 475-484.
[10]王艷梅.積極情緒的干預:記錄愉快事件和感激的作用[J].心理科學,2009,32(3):598-600.
[11]Kok,B.E.& Fredrickson,B.L.Upward spirals of the heart: Autonomic flexibility,as indexed by vagal tone reciprocally and prospectively predicts positive emotions and social connectedness[J].Biological Psychology,2010,85(3):432-436.
[12]崔發(fā)周.高職院校學生“做中學”能力評價標準及方法[J].工業(yè)技術與職業(yè)教育,2012,10(1):6-8.
[13]林乃磊,祝偉娜.團體心理輔導改善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的干預研究[J].工業(yè)技術與職業(yè)教育,2012,12(3):56-58.
[15]韋慧.大學生積極情緒的培養(yǎng)[J].中國成人教育,2010(20):61-62.
[16]曹瑞,孫紅梅.PERMA—塞利格曼的幸福感理論新框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4(2):10-12.
The Enlightenment of PERMA Theory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N Nailei,QIN Aijun
(Tangshan Polytechnic College, Tangshan 063299, China)
Abstract: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practice, the removal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s important, but the development and happiness life of students is the ultimate goal.PERMA theory points out that positive emotions, full of devotion,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meaning and achievements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flourish of individual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lements of PERMA theory and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and expounds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PERMA;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作者簡介:林乃磊(1982-),男,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研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3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主動建構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干預研究”(項目編號:GJXH2013-322),主持人林乃磊;唐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2015年度立項課題基于團體心理輔導的高職學生積極情緒培養(yǎng)研究(項目編號:YJKT201503),主持人林乃磊。
收稿日期:2015-12-01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43X(2016)01-00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