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梅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口語交際 聽 技能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A-
0069-01
語文基本素質包括“聽、說、讀、寫”,在“聽、說”方面,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聽是一種接受技能,是說的基礎,人生下來后,只有經過聽的過程,才學會開口說話,而只有多聽,才能增長知識,提高交際能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聽的技能的培養(yǎng)。下面,筆者談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聽的技能。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聽的興趣
口語交際具有情境性,教師應通過圖片、表格、聲音、視頻等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調動聽者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語文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口語交際“自我介紹與提問”時,教師可用視頻或圖片再現新生入學的各種場景,通過學生熟悉的場景引發(fā)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接下來的聽、說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又如,語文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背影》是一篇經典散文,它選定一個獨特的角度體現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盡管父子情深亙古不變,但對于物質生活富裕的當今學生來說,可能不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所以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教師可考慮通過播放歌曲《父親》創(chuàng)設情境,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聽課興趣。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多種多樣,但要提高聽的效果,教師要注意聽的有效性,避免發(fā)生干擾。如,避免邊看文字材料邊聽,視聽結合雖然在感官上比較舒適,但往往會助長聽者對書面文字的依賴,削弱聽的效果。
二、旁征博引,激發(fā)聽的熱情
筆者之前“推門聽課”聽了一節(jié)課,這節(jié)課后半段時間基本都是教師旁征博引,學生聽得興致昂然。課后有的教師認為該教師說得太多,而學生只是默默地聽,這樣不太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而筆者則認為語文教學課堂不能缺少這樣一場聽覺“盛宴”!素質教育課堂除了要讓學生說出個人的觀點,也要讓學生專心致志地聽。要提高學生聽、說的技能,教師應先給他們樹立一個優(yōu)秀的說的榜樣,成為一個語言表達高手,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演說家,吸引學生聽課的熱情。在教學語文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口語交際“說特征,猜同學”時,教師可來個“說特征,猜名著經典人物”活動,讓學生猜《紅樓夢》里“長著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的人物是誰,《三國演義》中“身長八尺,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生若巨雷,勢如奔馬”的是哪位,這樣教學既能激起學生聽的熱情,促使學生認真辨聽及想象各種人物形象,又有助于學生從名著中汲取營養(yǎng),促使學生主動地閱讀名著。
三、聽、寫、判、說結合,提高聽的能力
聽記能力是口語交際的主要考查能力之一,教師可通過“聽寫”“聽判”“聽說”等方法提高學生聽的技能。
(一)聽寫
聽寫字、詞、句是最簡單、最基礎的聽力訓練方法。近兩年中央電視臺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大型節(jié)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意在喚起更多的人對文字基本功的重視,教師可在課堂上開展班級“漢字聽寫大會”,讓學生將聽到的字、詞、句寫下來,加深學生對所聽字、詞、句的印象,幫助學生準確辨識漢字的音、意、形,增強學生的記憶力。
(二)聽判
聽判要求聽者在聽的過程中把握對方說話的要點,作出準確的判斷。教師可播放一段錄音片段或對話,讓學生專心致志地聽,指導學生找出其中最重要的信息,然后提問題,讓他們回答。注意錄音中人物的身份、年齡、職業(yè)、文化修養(yǎng),揣摩說話人的語氣,并判斷某句話的言外之意或者歸納要點,這是提高聽記能力的關鍵。例如在教學語文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口語交際“勸說”時,教師可播放《漢武大帝》中張騫勸說月氏國出兵攻打匈奴的視頻,或者播放《成長的故事》中父母勸說杰克不要撒謊的錄像等,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對方的身份和地位,根據說話人的語氣判斷其言外之意。聽判能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判斷能力與反應能力。
(三)聽說
聽記是為了指導說和做,學生只有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才能作出正確的反應,反過來,說得對不對也可以檢驗聽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聽說練習。例如,在教學“說特征,猜同學”時,教師可用具體的案例說明描寫人物特征的方法,讓學生仿照聽到的片段新造一段話。每個人都有表達的需要,讓學生在傾聽后緊扣題干進行簡明、得體、連貫的表達,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總之,聽與讀、寫相輔相成,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聽的技能培養(yǎng),可幫助學生鞏固詞匯記憶,加強詞匯運用,讓學生在上課時集中注意力傾聽,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