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內(nèi)容摘要】課堂的高效,并非是花最少的時間做最多的事。讓課堂慢下來,讓老師學會放手,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體,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進行主動性創(chuàng)作,從而讓學生完成知識的自我構(gòu)建,實現(xiàn)情感的自我體悟。
【關(guān)鍵詞】課堂效率 自我構(gòu)建 自我感悟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曾描繪過這樣一個溫暖的場景,“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jié):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開來,于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里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jié)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p>
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似乎總覺得孩子們太磨蹭,就像龍應臺筆下的那個祖母,總是在不停地催促孩子們,殊不知,我們的催促反倒打破了孩子們自己的節(jié)奏。生活中如此,課堂上的“催促”其實也比比皆是。
曾幾何時,我認為所謂的提高效率就是花最少的時間做最多的事情,尤其在進行復習的過程中,總是一手“包辦”,總結(jié)規(guī)律,羅列要點,恨不能將所有知識點一一陳列,令學生抓緊時間理解、背誦,以期達到復習的效果。這樣的課堂,看似效率很高,實則毫無效果,學生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很容易疲累,甚至產(chǎn)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這對于學科的學習恰恰是非常不利的。
讓課堂慢下來,重點不在于放緩腳步,而是讓老師學會放手,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體,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進行主動性學習。
一、在知識認知中放慢節(jié)奏,等待學生完成自我構(gòu)建
《教育心理學》中曾有介紹,不同的學生,在認知方式上存在巨大的差異。美國心理學家赫爾曼·威特金(Herman Witkin)認為,有些人知覺時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環(huán)境信息的影響,有些人則較多地受身體內(nèi)部線索的影響。不管是哪類認知方式,教師過多地人為干預都會致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產(chǎn)生誤判或逆反心理。
在系統(tǒng)地學習詩詞時,以前我們總是習慣先向?qū)W生介紹詩人生平,讓學生對作者有初步的了解,所謂“知人論事”。殊不知,這樣的知人論事反倒將學生的思維限制住。
是時候放緩節(jié)奏,讓學生自己去領悟這些知識了。于是在學習李清照的詩詞時,我沒有介紹詩人,而是讓學生比較閱讀李清照的《如夢令》與《聲聲慢》,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兩首詞截然不同的風格,進一步讓學生探究其原因,學生也自然地想到去了解作者的生平。此時,我適當?shù)亟榻B學生閱讀梁衡的散文《亂世中的美神》,學生對李清照的生平與詩詞風格的認知頓時變得立體而豐富起來,知識的自我構(gòu)建也變得水到渠成。
孩子,你慢慢來,只有真正想要去了解某些知識,真正保有探究的好奇心,這些知識才終究會真正屬于自己。
二、在問題探究中放慢節(jié)奏,等待學生的自我感悟
《普通心理學》指出:“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獲得滿足與否的反映。”“‘體驗是情緒和情感的基本特征,無論人對客觀事物持什么態(tài)度,人自身都能直接體驗到,離開了體驗就根本談不上情緒和情感。”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多次提到了“情感的體驗”,但很多時候,某些情感只有經(jīng)歷過后才會明白,學生涉世未深,缺乏相關(guān)的生活經(jīng)驗,很多情感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層。此時,更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移情能力),即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進而深入感悟到文本的魅力。
在學習《絕地之音》這篇文章時,通過課堂的設計及引導,學生能夠明白這猙獰、險要絕境中的“絕地之音”代表著人類在絕境中生命力的張揚,但講到那無詞無調(diào),只有“咧——咧——咧”的歌聲時,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在偷偷地輕笑著,顯然,他們可以滔滔不絕地講述“絕地之音”的內(nèi)涵,但卻體會不到那種生命的張力。
為了配合情境,我利用多媒體放了一段《信天游》,當《信天游》蒼涼不羈的調(diào)子在教室盤旋之時,有些學生竟然有些愣住了,大概被其中一種堅強不羈的精神所震撼,情不自禁地被帶入了情境,帶著這樣的一種震撼,學生再次體會這雄壯悠揚的絕地之音時,對絕境之地的生命張力肅然起敬。此刻,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生命的張力通過這無詞無調(diào)的曲子已彰顯得淋漓盡致。
曾看過這樣一個案例,原田老師的班上有個孩子帶來了一顆蒲公英,原田老師并沒有呵斥孩子擾亂課堂秩序,而是帶著孩子們了解西洋蒲公英和日本蒲公英,并把蒲公英種在牛奶盒子里,被遺忘在角落的蒲公英突然被孩子們想起來的時候,孩子們瞬時被蒲公英強大的生命力所感動??雌饋?,原田老師似乎“浪費”了很多課時,但孩子們被生命的頑強所感動的那一刻,恰恰正是對生命的一種深層的領悟,這樣的領悟比老師的反復陳述更深刻、更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