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文
摘 要: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不到位,寫作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寫作又可以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讀和寫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的辯證統(tǒng)一體,二者不能互相脫節(jié)。
關鍵詞:閱讀;寫作;有機結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2-0350-292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碧拼娙硕鸥Φ倪@兩句詩,極為中肯地道出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讀和寫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的辯證統(tǒng)一體,二者不能互相脫節(jié)。換句話說,讀是寫的基礎,同時,寫又可以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把閱讀和寫作聯(lián)系起來,讓閱讀為寫作服務。
一、讀,既是一種教學手段,也是一種實際能力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代學者,用“多讀法”,相沿了一代又一代,其中很多文章,在今天看來,仍是不朽的名篇佳作。由此,我們認為古代學者之所以文章寫得好,名篇多,就是因為“多讀”造就了他們較為扎實的語言基礎,幫助他們提高了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1.讀可以促進記憶。因為反復閱讀課文時學生視覺、聽覺、運動等感覺器官同時參與,大腦左右半球同時參加活動,通過多渠道的信息反饋,協(xié)調活動,強化了記憶的敏銳性、精準性和持久性。
2.讀可以加深理解。通過閱讀把課文細細咀嚼,細細品味,體會出語言文字的含義和韻味,取得對課文的理解。
3.讀可以提高表達力。學生閱讀了大量的課文后,課文里的優(yōu)美詞句、語言表達方式及篇章結構,不斷被吸收和累積,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4.讀可以形成獨立閱讀能力。經(jīng)過訓練。學生有了較強的閱讀能力,就有了良好的學習基礎。閱讀多了,學習語文的能力也就增強了,逐漸形成了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
5.讀可以完善美育。一篇好文章,除了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外,還有藝術美。每閱讀一篇好文章,就會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熏陶,進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鍛煉了審美能力。
二、如何指導學生讀好課文
朗讀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教會學生“讀”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任務。一個不能被文學作品感動的教師是不能教會學生讀書的。首先,讀書要眼看、心讀、心想,不讀破句,不掉字,不添字,讀準字,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其次,要調動多種感覺,入于目,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多方體味表達文章的內涵。葉老說,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激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
課文要多讀才能理解,課文語言是要熟讀才能吸收的,光理解,不熟讀,不能變成自己的語言。在語文教學中,根據(jù)課文內容及教學要求一般采取以下四步閱讀。
1.學生課前預讀。通過預讀,可以使學生預先感知課文,形成初步印象,教師要進行預讀指導,比如,文章屬何種文體如何揣摩文章的脈絡結構,以及感知概括文章中心以及寫作特點等。
2.課上教師的范讀。教師的范讀要讀出氣勢和神韻,從而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引起共鳴,這一雙邊活動可以說是一次藝術享受,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常有這樣情形,許多老半天講解不清的東西,在這“一讀一聽”中就通過言傳而“意會”了。
3.講讀過程中學生的精讀,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精處把握文章,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閱讀中伴之于研討,“術業(yè)有專攻”,或在主題上求教益,或在寫法上受啟迪,或在結構上見巧妙,或在語言上有得益。
4.課后學生的賞讀。文章不厭百回讀,課本所選文章,膾炙人口的佳作甚多,多為千古絕唱。應要求學生反復吟誦而求所得,使學生在閱讀欣賞中領悟文章的絕妙之處,不僅受到思想情操上的熏陶和教益,而且深熟名家在寫作上的技巧和風格特點。
所以,語文課堂教學要以讀為本,好文章讀多了,讀熟了,就變成了自己的東西,寫起文章來,語感自來,加以一定的生活素材累積,就會“文思如泉涌”。這樣,就會收到以讀促寫的效果,全面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
三、讀與寫相互為用,“讀寫結合”是“教學原則”
閱讀與寫作也自然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從讀是寫的基礎和辯證關系看,不難理解教學中抓基礎,就是要抓閱讀能力的提高。教會學生讀書、積累詞匯和寫作的規(guī)律,應是教師研究的首要問題。從思維層面,強調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只有提高寫作能力,學語文才能有居高臨下的感覺,閱讀理解能力才會產(chǎn)生質的飛躍。
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經(jīng)歷欣賞、模仿、指導,達到理解升華。教師的范讀水平,是喚醒學生潛能、提高興趣,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關鍵。很難想象一個不會唱京劇或水平很低的人,能教會別人唱京劇。學語文,讀書是基本功,會讀才能被文學作品感動,把握作者情感,從而加深理解,為寫作奠定基礎。
那么,從學生的思維層面來看,讀、寫是怎樣結合的?教學中怎樣才能生動地發(fā)揮這些結合的作用?
閱讀作品,讀者首先捕捉的往往是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在腦海中再現(xiàn)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境、思維和情感。當學生的內心體驗與作者的理解和感受“撞擊”時,就會理解作者當時的思維,讀出真情實感,實現(xiàn)讀懂。就會產(chǎn)生分析個人經(jīng)歷或生活現(xiàn)象,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的強烈愿望,這就是潛在的“寫作激情”。因此,引導學生正確把握作者的理解和感受,把學生潛在的寫作激情化為寫作實踐。這正是讀、寫在思維過程中的有機結合。
閱讀過程中的實質是讀者“參與”作者的思考,力圖參與作者對事物的觀察、分析與表達,是閱讀中思維活動的特征之一,這正是讀寫在思維層面的有機結合。教師的任務在于引導學生能動地參與了解作者對事物的觀察、分析與表達是怎樣同時完成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也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魯迅先生說:“文章該怎么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文章,是由于多看和練習。”這集中說明了讀、寫結合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璇.促進初中語文課外經(jīng)典“悅讀”的策略研究[D].魯東大學,2013.
[2] 袁潔.初中語文課前自主學習的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11.
[3] 白雪.葉圣陶日記中的語文教育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4] 趙雯.初中語文教學中基于不同學情的形成性評價方案差異化設計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3.
[ 責任編輯 金 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