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佳佳,詹蓓(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
高考英語語法評價模式改革的反思
仇佳佳,詹蓓
(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摘要:語法評價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推動課堂語法教學的改革。本文論述了語法教學的必要性,并對當前語法教學、語法測試現(xiàn)狀與語言能力培養(yǎng)要求之間的矛盾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高考英語;語法測試;語法教學
安徽省將在2016年使用高考全國卷,高考英語全國卷從2014年開始采用語法填空題代替了使用多年的語法選擇題,而高考英語安徽卷的語法題型一直都是單項選擇題。語法填空題的使用促使高考語法考核由知識導向向能力導向轉(zhuǎn)變,因而課堂語法教學任務安排也將產(chǎn)生相應變化。改革將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哪些影響?對我們的語法教學有何啟示?
語言學界各學派對語法能力在語言能力模式中的作用持有不同的觀點。Canale和Swain(1980)認為語言能力由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組成,并把語法能力界定為語音、詞匯、句法和語義知識。Bachman(1999)提出了交際語言能力,他認為語言能力由組織能力和語用能力組成。語法能力是組織能力的一部分,語法能力又包括一系列相互獨立的能力,比如說:詞匯知識、形態(tài)學、句法學、音系學。這些能力控制了選擇什么單詞表達的特定的意義,它們的形式、表達命題的話語組織以及物理實現(xiàn)。Rea-Dickins (1991:112-135)認為語法是句法、語義、和語用三者合而為一的具體體現(xiàn)。Larsen-Freeman(2003)認為語法實際上是一種“語篇工具”(discursive tool),可以在以下五個方面發(fā)揮作用:①組織篇章,使之銜接;②連接思想,改進篇章的連貫;③增強語篇性(texture);④建立話語模式;⑤承擔話語功能。Larsen-Freeman(2007)認為語法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即:語形、語義和語用。這三者相互依賴、相互聯(lián)系,一方的變化會導致另一方的變化。如英語的現(xiàn)在進行時,從形態(tài)上來看它是由動詞加-ing;從語義角度來看,現(xiàn)在進行時表示目前正在進行的動作;從語用角度來看現(xiàn)在進行時常與頻度副詞always, constantly, forever等連用,表示經(jīng)常發(fā)生或具有連續(xù)性的事情,或表示不滿或抱怨情緒。Pupura(2004)認為語法能力由語法知識和策略能力構成,語法知識包括語法的形式(form)和意義(meaning)兩個方面。Pupura(2004:126-127)制定了詳細的語法測試題型的任務特征框架。
(一)語法教學的主流形式
對于把英語作為外語的中國學生來說,語法教學顯然是必要的。當前關于語法教學的形式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爭議:重形式教學(Focus on form)、純形式教學(Focus on forms),這兩種形式統(tǒng)稱為明示教學法;重意義教學(Focus on meaning)稱為暗示教學法。重形式(Focus on form)的教學法有任務型教學法、基于內(nèi)容的語言教學法、過程大綱法。純形式(Focus on forms)的教學方法有語法翻譯法、靜授法、全身反應法、結(jié)構大綱法。重意義(Focus on meaning)的教學方法有自然習得法、沉浸法、程序大綱法。以語法翻譯法為代表的純形式教學法自直接法出現(xiàn)以來不斷受到人們的抨擊,尤其是交際法出現(xiàn)后,以結(jié)構大綱為主導的傳統(tǒng)外語課堂大有被以功能為中心的外語課堂所取代的趨勢。重意義的教學法認為語法教學應該讓學生獲得足夠的有意義的可理解性輸入,在自然狀態(tài)下習得交際能力,強調(diào)通過歸納法來指導學生通過大量接觸語言材料,從中歸納出語言的規(guī)律。純形式教學法反對重意義教學法,提倡采用演繹的方法來教授語法。課堂上教師首先呈現(xiàn)規(guī)則,然后引導學生通過練習,鞏固語法知識。重視形式的教學法,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下關注語言的意義,然后指導學生去探索一些語言的特征,即語法特征。通常重形式教學法語法的教授都是由教師觀察到學生理解或產(chǎn)出語言有困難而進行的。純形式的語法教學一般會根據(jù)教學大綱呈現(xiàn)學生將要學習的語言知識點,教師每堂課把所要講解的語法知識點挑出來,語法知識的講解是與語境相分離的,當學生出現(xiàn)語言形式的錯誤時,教師會及時糾正。重意義的語法教學強調(diào)語言的流暢性,在語言錯誤不影響交際的情況下,教師一般不予糾正,因為主張重意義教學法的學者認為學生要注意語言使用的形式,即語言使用準確,其情感過濾值必然會升高,監(jiān)控機制也會處于過高狀態(tài),這樣會導致學生的加工能力與輸出能力下降,其流利度必然會大大降低。
(二)兩種高考語法評價形式的對比分析
徐良、鄒申(2013)對上海市某三所學校進行的高考英語語法評價模式的對比實驗所得出的結(jié)論,對即將面臨高考英語語法評價模式改革的安徽英語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產(chǎn)生了啟發(fā)。2015年安徽高考仍然采用自主命題,安徽高考英語的語法題型是語法選擇題。使用較多的選擇題,它的優(yōu)點是每道題有明確的測試目標,測試有很高的信度,計分省事省力又快速,能夠同時測量眾多的知識點。但是選擇題也有許多的弱點,學生可能會隨便猜測答案,會對測試結(jié)果的可靠性有影響。語法選擇題最大的弱點就是重語言形式而輕語言應用,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言分解成無上下文的單句,學生只需識別知識,測試中取得高分并不能代表學生的真實水平,沒有培養(yǎng)學生在語境中應用英語的意識。徐良與鄒申(2013)的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顯示:語法填空題比語法選擇題具備更大的區(qū)分度,更適用于高考這一選拔性水平考試的測試要求。學生語法填空題的得分總體上低于語法選擇題的得分,說明學生在語境中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較弱。學生在語法填空題答題過程中暴露出他們思維的局限性。這些思維特點是做了大量的語法選擇題的結(jié)果。要想改變學生思維特點的局限性,教師為學生選擇的練習應進行調(diào)整。
上文所提出的當前語法教學所存在的問題以及語法評估方式的改變,需要教師對課堂語法教學方式進行改進,語法教學由重知識導向向重能力導向轉(zhuǎn)變,語法知識的學習是為了能夠提高聽說讀寫中語言使用的準確性。本文提出了一些對于改革語法教學的建議。
(一)平衡形式與意義,博眾教法之長
心理語言學實驗曾對人類記憶句子的方式進行過研究,大部分早期實驗證實只有意義被保存了下來。Fillenbaum(1966,轉(zhuǎn)引自Carroll,2012)曾經(jīng)做過一個句子記憶試驗,得出人們是根據(jù)句子意義而不是句子形式來回憶句子的結(jié)論。Sachs (1967,轉(zhuǎn)引自Carroll, 2012)也做過一個關于句子形式與意義在人們記憶中保存時間長短的試驗。試驗結(jié)果顯示,當測試時間緊隨句子呈現(xiàn)的時間時,記憶中句子形式與意義的保持都很好,但當測試時間延遲后,句子形式的記憶便大大降低,而句子意義的保持相對來說更持久。表面形式保持的可能性,至少一部分是與表面形式在給定語境中作為語用角色的功能相聯(lián)系的。同樣,學生對于與說話者身份不協(xié)調(diào)的形式的記憶更為清晰,更容易注意到同等地位的說話者或高級身份的說話者使用禮貌用語,并且更容易記住說話者的語言。這些心理語言學方面的觀點對我們語法教學方面的啟發(fā)就是我們的語法教學要注重在一定的語境下進行,并且所用的語言材料必須是有意義的,在語法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形式與意義平衡。Fotors(1994:323)曾提出“增強語法意識任務教學法”(grammar consciousness- raising tasks),試圖在交際法的框架內(nèi)進行語法形式教學。以往的研究證明,語法教學不應該局限于單一的教學模式或者教學理論,語法教學需要整合更多的模式,構建更大的框架。Skehan從學習者外語能力的三個方面(流利、準確、復雜)論證綜合教學法的必然性。Skehan認為應該采取不同的語法任務對不同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提高學生語言的流利性;應該通過意義取向的任務(meaning-oriented task),提高學生的語言準確度與復雜度。較簡單的語法項目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通過自然的方式習得,復雜的語法項目則需要教師明確地呈現(xiàn)給學生并進行詳細的講解。因此,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時,要平衡形式教學與意義教學,對不同的語法項目進行具體分析,把不同教學法綜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二)陳述性向程序性轉(zhuǎn)化
知識的表征是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陳序性知識是能用詞匯或其他符號系統(tǒng)表述的知識,用來解釋“是什么”的問題。程序性知識指怎么做的知識。在語言學習中,語言知識是陳述性知識,語言技能是程序性知識。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語法是語言的骨骼框架,在語言的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外語學習中的程序性知識即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項技能。語法知識的學習目的是為了在產(chǎn)出說和寫這兩項技能時,保證語言的準確性。學會一種語言就是要將該語言的陳述性知識轉(zhuǎn)化為程序性知識,而促進這一轉(zhuǎn)化的機制是練習。當前的語法練習多是選擇題,學生只需要識別出正確選項。但是這樣,他們即使明白了規(guī)則,在課外交際時遇到同樣的問題仍然不能自發(fā)地應用,學生的英語練習題中應該多增加一些翻譯練習。漢譯英比寫作能夠更有效地檢測出學生對語言知識點的掌握,能夠訓練學生的英式思維,而且學生在進行翻譯時很難采取回避策略,能有效檢測出學生語言使用的準確性。當前眾多省市高考采取的語法填空題型對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單純的識別上升到了應用的層面。語法填空題的測量目標是在語篇層面考核學生的語法分析能力(曾用強,2009: 51),強調(diào)語言知識在實際語言中的正確使用。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語法練習時,要多讓學生進行語法填空題或翻譯練習,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學生語言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注意語言形式的正確使用,達到能夠進行流利交際的水平。
(三)進行英漢對比
人們認識到要想學好一門外語需要了解這門語言的特點,需要對外語與母語兩種語言形式作對比。我們通常都是用漢語思維來思考我們的英語表達,對比分析能幫助學生預防或排除母語的干擾,深入了解到英漢兩種語言思維方式與語言文化的不同之處,加深對外語知識的理解。語言的地道性一直是任何語言學習者的追求,但是我們的表達中總會出現(xiàn)Chinglish(中式英語)。漢語的語序與英語的語序是不同的,中國學生在使用的時候容易產(chǎn)生錯誤。中國學生習慣用漢語思維去表達英語,這是造成中式英語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通過對比中英語言表達形式的不同,可以加深學生對語言形式的理解,下次再遇到這種中英不同語言表達形式時,就會尤其注意減少語言錯誤。教師應該選擇更多原汁原味的語言材料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法意識,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體會英語的文化與思維,讓學生理解語法現(xiàn)象在語義上的功能。
語法學習是英語學習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是很多中國學生都覺得語法學習枯燥無味、費時費力卻收效甚微。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我們的教學要避免語法與語義語篇語境相割裂。語法單項選擇題的使用導致學生英語綜合運用水平低,雖然耗費許多時間教語法,但在口語或書面交際時仍然有許多語言形式的錯誤,不能準確流利地交際。教師平常采用的語法練習也是與高考語法試題相同的語法選擇題,需要語法在語境語篇中運用的練習沒有或者是很少。高考語法評估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推動語法教學方式的改革。受語法評估方式改革的影響,教師也應逐漸轉(zhuǎn)變觀念,在課堂上減少識別式練習,增加產(chǎn)出式練習。相信一系列教學與測試方面的變革,會幫助學生由語言知識這一陳述性知識向語言技能這一程序性知識轉(zhuǎn)換,從而提高其英語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CANALE M,SWAIN 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47.
[2] BACHMAN L F.語言測試要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82-85.
[3] REA-DICKINS P.What makes a grammar test communica?tive[C]//ANDERSON J C.Language testing in the 1990s:The Communicative Legacy.New York: Harper Collins,1991:112-135.
[4] LARSEN-FREEMAN.語言教學:從語法到語法技能[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 PUPRA J E.Assessing Gramma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6]徐良,鄒申.高考英語(上海卷)語法評價模式的對比分析與思考[J].外語電化教學,2013(11).
[7] CARROLL D W.語言心理學[M].5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8] SANDRA F. Integrating grammar i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use through grammar consciousness raising tasks[J].TESOL Quarterly,1994, 28(2).
[9] PETER S.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0]曾用強.英語語言測試基礎[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陳麗娟)
作者簡介:仇佳佳(199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詹蓓(1960-),女,安徽蕪湖人,教授,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與評估、外語教學論。
收稿日期:2015-09-22
中圖分類號:H3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28(2016)01-0108-03